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卑陬的意思、卑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卑陬的解釋

(1).慚愧不安貌。《莊子·天地》:“ 子貢 卑陬失色,頊頊然不自得,行三十裡而後愈。” 成玄英 疏:“卑陬,慙怍之貌。” 陸德明 釋文:“ 李 雲:‘卑陬,愧懼貌。’一曰顔色不自得也。” 唐 石鎮 《罔兩賦》:“於是罔兩卑陬改容,逡巡徐避。” 唐 柳宗元 《罵屍蟲文》:“卑陬拳縮兮,宅體險微。”

(2).低下鄙陋。 宋 洪邁 《容齋三筆·隨巢胡非子》:“ 胡非 之言曰:‘ 曹劌 匹夫之士,一怒而刼萬乘之師,存千乘之國,此君子之勇也。’其説亦卑陬無過人處。” 明 胡應麟 《詩薮·周漢》:“格律卑陬,音調乖舛,風神興象,無一可觀,乃詩家大病。”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科舉之學不壞人材論》:“讀 劉祁 《歸潛志》,千萬卑陬之士,謀樹一幟,擇庸陋空滑,不著邊際之文,立為格調。”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卑陬”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ēi zōu,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慚愧不安的樣子
    指因羞愧或恐懼而表現出的局促神态。例如《莊子·天地》中“子貢卑陬失色”,描述子貢因内心慚愧而神色慌張。柳宗元《罵屍蟲文》中“卑陬拳縮”也形容因不安而蜷縮的狀态。
    擴展用法:成語“卑陬失色”即表示因羞愧而失去常态。

  2. 低下鄙陋(較少用)
    宋代洪邁在《容齋三筆》中曾用此詞形容地位或品質的低劣。


二、出處與例句


三、字義分解


四、使用建議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尤其是古文或文學創作中。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但可用于形容因羞愧而手足無措的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引申用法,可參考《莊子》及柳宗元相關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卑陬的意思

《卑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地勢低下、山丘起伏的樣子。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山巒起伏、地形低窪的景觀。

拆分部首和筆畫

《卑陬》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卑”和“陬”。

“卑”屬于上級部首,表示低下、卑微的意思,該部首的讀音是“bēi”,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數為9。

“陬”屬于下級部首,表示山腳的意思,該部首的讀音是“zōu”,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數為16。

來源和繁體

《卑陬》是一個現代漢字詞語,沒有明确的古代來源。它的繁體字形為“卑陬”,與簡體字形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然而,由于《卑陬》這個詞的古文使用并不廣泛,因此我們無法确定其古時候的具體寫法。

例句

1. 這座山脈卑陬起伏,景色壯觀。

2. 小溪蜿蜒流過卑陬的山谷。

組詞

1. 卑微:形容地位或身份低下。

2. 陬坳:形容山谷低窪的地形。

近義詞

1. 崎岖:形容山勢險峻、不平坦。

2. 走丸:形容山脈起伏不平的樣子。

反義詞

平緩:形容地形平坦、沒有起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