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粗食。《北史·張湛傳》:“﹝ 銑 ﹞性至孝,母憂,哀毀過人,服制雖除,而蔬糲弗改。”《舊唐書·歸融傳》:“上以 融 學家,因問:‘蔬糲’字有賴音,何也?‘糲’是飯之極麤者耶?” 清 顧炎武 《寄弟纾及友人江南》詩之一:“疢如切中心,沒齒安蔬糲。”
蔬粝(shū lì)是古漢語中表示粗劣飲食的複合詞,由“蔬”和“粝”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指代簡單粗糙的食物,多用于形容生活清貧簡樸的狀态。以下從語義、字源及文獻用例三方面詳解:
“蔬”原指可食用的草本植物,後專指蔬菜類食物。《說文解字》釋為“菜也”,強調其非谷物屬性。在“蔬粝”中,“蔬”代指清淡素樸的菜食,與肉食珍馐相對。
“粝”即糙米,指未經精碾的粗糧。《玉篇·米部》明确注為“粗米”。其核心特質是粗糙、未加工,引申為粗劣、簡樸之意。
二字組合後,“蔬粝”凝練表達粗茶淡飯、飲食簡陋之意,常見于描述清貧生活或自謙日常用度。如清代方文《賣蔔潤州》詩“何如種秫自釀酒,蔬粝亦足娛吾親”中,“蔬粝”即指足以自足的簡單飲食。
二字通過并列結構(蔬菜+糙米)構成複合詞,涵蓋素食與粗糧兩類基礎食物,凸顯飲食的樸素本質。
宋代陸遊《病中遣懷》詩“菘芥煮羹甘勝蜜,稻粱炊飯滑如珠。上方香積甯過此?慚愧天公養病夫”中,雖未直用“蔬粝”,但“菘芥”“稻粱”所指即蔬粝類飲食,反映詩人安于清貧的心境。
明代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以“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描述早年求學時的粗簡飲食,實為“蔬粝”的具體寫照。
古人常将蔬粝飲食與德行關聯,如《論語·學而》“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以簡樸生活彰顯精神追求。
注:因“蔬粝”屬古漢語詞彙,現代網絡資源較少收錄權威釋義,以上解析均基于傳統辭書及經典文獻。如需進一步考據,可參見《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9卷第37頁相關詞條。
“蔬粝”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字義拆分
文獻出處與用法
該詞多見于古代典籍,例如:
引申含義
除字面意義外,“蔬粝”常被用來比喻清貧的生活狀态,尤其形容品德高尚者安于簡樸,如顧炎武詩句“沒齒安蔬粝”即表達甘願終身淡泊的志向。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文化意蘊。
“蔬粝”是古代對粗茶淡飯的統稱,既反映物質生活的匮乏,也承載着安貧守節的精神内涵。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北史》《舊唐書》等原始文獻。
豹采報差并船婢妾魚側調傳入村迳單身貴族打腿風度翩翩福庇撫巡複印高年級生羹湯關鬲鹳雞渙澤火兵稼軒長短句節衣縮食枃降金錢蔔繼任鹫峯寺眷寵口含天憲款迓羸縢李摩雲龍須友履絜賣家茅以升免逐女趫侵惱親重窮鬼丘林蛷螋漆園吏趨履屈奇掃兀繩榘食案石鐮識量兕甲司馬樹讨惹厭外語溫溫然五行生勝無忤相愛銜橛之虞小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