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贻误;连累。《战国策·韩策一》:“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説,詿误人主者,无过於此者矣。”《汉书·息夫躬传》:“昔 秦繆公 不从 百里奚 、 蹇叔 之言,以败其师,悔过自责,疾詿误之臣,思黄髮之言,名垂於后世。” 宋 梅尧臣 《次韵和司马学士虑囚》:“常忧有詿误,非罪罹暴迫。” 清 魏源 《再书<宋名臣言行录>后》:“然且欺后世无復读书人,动輒贋某书,臆某事,鼓譟后生,詿误来学。”
“诖误”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法律与历史语义的词汇。根据《汉语大词典》和《辞源》的释义,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层:
本义解析
读音为guà wù,原指因受牵连而获罪。《史记·文帝纪》载“济北王背德反上,诖误吏民”,即用此义,表示受他人行为牵连导致罪责。
引申语义
在《汉书·息夫躬传》中,“诖误”扩展为“贻误、耽误”之意,例如官员失职导致国家事务被延误,可称为“诖误朝政”。
历史用法特征
该词多用于古代司法与政治语境,特指因他人过错或案件牵连而被动承担后果的现象,如《后汉书·袁绍传》记载的“诖误之人,皆蒙赦宥”,体现对非主观过失的宽宥态度。
现代汉语中,“诖误”的使用频率较低,但在研究古典文献、法律史时仍具学术价值。其构词法属联合式合成词,“诖”表连累,“误”表过失,二者共同强化被动受过的语义特征。
“诖误”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guà wù(非提到的“jì wù”)。以下是详细解释:
含义
词源与用法
造句
近义词
连累、贻误、牵累。
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汉书》《战国策》等文献。
摆掉本命辰变调匾文闭月羞花擦子传风扇火船户春熙搭卖丹直踮脚彫像方回分段身改朝换姓膏脣贩舌骨朵龟螭黄葛树荒率毁服浑脱奸邪句图狼嗥劳瘁丽句清辞临柴流逮漏卮逻刹梅词面呈墨路南越哝哝盘查佩韦裒艺七科汽门禳谢散钱洒淅傻里八机伤疾汤汤身当矢石释例十三间楼舒和司户四弦宿赋铁算子头香油薇蕨恶寒显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