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迂的意思、怪迂的詳細解釋
怪迂的解釋
怪異迂闊。《史記·孝武本紀》:“求 蓬萊 安期生 莫能得,而海上 燕 齊 怪迂之方士多相效,更言神事矣。” 郭沫若 《十批判書·名辨思潮的批判》:“在一般學者的觀感裡面, 鄒子 仿佛是一位怪迂狂誕的人。”
詞語分解
- 怪的解釋 怪 à 奇異,不平常:怪誕(離奇古怪)。怪事。怪物。怪訝。怪圈(乶 )。怪話。怪異。奇形怪狀。 驚奇:大驚小怪。怪不得。 傳說中的妖魔之類:鬼怪。妖怪。 性情乖僻或行為異樣的人:怪癖(古怪的癖好)。怪
- 迂的解釋 迂 ū 曲折,繞遠:迂回。迂緩(行動遲緩)。 言行或見解陳舊不合時宜:迂論。迂氣。迂儒。迂闊(不切合實際)。迂腐(說話、行事拘泥于陳舊的準則,不適應新時代)。迂夫子(迂腐的讀書人)。 筆畫數:; 部
網絡擴展解釋
“怪迂”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言行或事物偏離常規、不合常理的特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怪:指古怪、奇異;迂:指迂闊、僵化或偏離常規。組合後表示“怪異迂闊”或“怪誕迂曲”,強調思想或行為既離奇又脫離實際。
2.出處與文獻引用
- 最早見于《史記·封禅書》:“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相效,更言神事矣”,描述戰國時期方士們宣揚神異之事的荒誕行為。
- 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評價鄒子(鄒衍)時,稱其被學者視為“怪迂狂誕之人”,進一步強化了該詞形容思想偏激、不合時宜的用法。
3.使用場景
- 形容人:如言行古怪、思維僵化或過度标新立異者。
- 形容事物:如理論、決策等脫離實際邏輯,或事件發展違背常理。
4.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怪誕、迂闊、荒誕。
- 反義詞:務實、通達、合宜。
5.示例
- 古代語境:“求蓬萊安期生莫能得,而海上怪迂之方士更言神事”(《史記》)。
- 現代用法:可用于批評某些脫離實際的學術觀點或行為模式。
“怪迂”多含貶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人或事物。其核心在于“偏離常規”,既有“怪異”的非常态特征,又包含“迂闊”的不切實際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怪迂的意思
怪迂(guài yū)是一個形容詞,意指言行古怪、不合常理。形容一個人或事物的行為和思維與大多數人所習慣的方式不同。
拆分部首和筆畫
怪:⺧(心旁)+ 圭 (石決旁)
迂:辶(⻌) + 于(二橫旁)
來源
怪迂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模糊,最早見于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而當時的意思與現在稍有不同,指的是性格怪癖、不合群。
繁體字
怪迂的繁體字是「怪璵」。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怪迂」并沒有固定的标準寫法,因為這個詞的使用相對較晚。但一些古代詞典會記錄下像「怪愚」一類的詞語,用來形容與怪迂類似的性格特點。
例句
他的行為舉止真是怪迂,大家都不知道他在想些什麼。
組詞
怪誕、奇怪、奇異、怪異、怪癖
近義詞
古怪、離奇、怪異
反義詞
正常、合理、常規、普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