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官勇的意思、官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官勇的解釋

官府的士兵。 清 曾國藩 《湘鄉昭忠祠記》:“﹝團練﹞不食於官,緩急終不可恃,不若募團丁為官勇,糧餉取諸公家。”《廿載繁華夢》第三六回:“那 周乃慈 家眷見官勇來了,早知有些不妥,隻有聽候如何搜查而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官勇"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清代中後期的一種地方武裝力量。其核心含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釋:

  1. 詞義解析:

    • 官: 指官方、政府、朝廷。
    • 勇: 在清代軍事語境中,“勇”通常指區别于國家經制軍隊(八旗、綠營)的地方性、臨時性武裝人員,即“鄉勇”、“團勇”或“勇營”的簡稱。他們多由地方官員或士紳招募、訓練和統領。
    • 官勇: 合起來意指由官方(主要指地方督撫等官員)出面招募、組織和統領的地方武裝力量。雖然名為“官勇”,帶有官方色彩,表明其組建和經費(如厘金)得到官方認可或支持,但其性質上仍屬于非國家常備軍的勇營體系。
  2. 曆史背景與性質:

    • 官勇的興起與清代中後期,特别是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密切相關。面對大規模的内亂,腐朽的八旗和綠營軍隊不堪重用。
    • 清政府不得不允許并依賴地方大員(如曾國藩、李鴻章等)自行招募兵勇,組建軍隊進行鎮壓。這些由地方督撫等官員組建的軍隊,即被稱為“官勇”。
    • 其特點是兵隨将轉,兵為将有,将領(如湘軍的曾國藩、淮軍的李鴻章)對軍隊有極強的控制力,士兵主要效忠于将領個人而非朝廷。這與國家經制軍隊的“兵為國有”有本質區别。
    • 官勇的經費來源複雜,常依靠厘金等地方性稅收或勸捐,其編制、訓練、指揮也自成體系,獨立于綠營之外。
  3. 來源出處與權威解釋:

    • 該詞在《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中均有收錄,釋義指向其作為清代勇營武裝的性質。
    • 曆史學者羅爾綱在其研究清代兵制的著作《湘軍新志》中詳細論述了湘軍(官勇的代表)的起源、制度及其與綠營的區别,是理解“官勇”曆史内涵的重要參考。
    • 《清史稿·兵志》等官方史書也記載了太平天國時期“各省官勇”的興起及其在平定内亂中的作用,印證了其官方背景下的地方武裝性質。

“官勇”特指清代中後期(尤以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為典型),由地方督撫等官員奉旨或經朝廷默許,自行招募、組織和統領的地方性、臨時性武裝力量(勇營)。它雖冠以“官”名,具有官方背景和經費支持,但其本質是兵歸将有的私屬性武裝,是清廷在正規軍失效後依賴地方力量維持統治的産物,對晚清軍事、政治格局産生了深遠影響。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1986). 《漢語大詞典》.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釋義參考)
  2. 趙爾巽 等. (1927). 《清史稿·卷一百三十二·志一百七·兵三》. 北京:中華書局. (曆史背景與記載)
  3. 羅爾綱. (1984). 《湘軍新志》. 北京:中華書局. (曆史背景、性質與制度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官勇”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官勇指官府的士兵,即由官方招募、供養并管理的武裝人員。該詞常見于清代文獻,與現代“官兵”含義相近。

二、曆史背景與文獻例證

  1. 清代團練改革
    曾國藩在《湘鄉昭忠祠記》中提到,将地方團練(民間自衛組織)轉為“官勇”,由官府統一管理并發放糧饷,以增強戰鬥力。
  2. 文學作品中的使用
    清代小說《廿載繁華夢》第三十六回描述了官勇執行搜查任務的場景,體現其作為官府武裝力量的職能。

三、現代延伸用法

現代偶見用于形容軍官的英勇行為(如“軍官勇救跳江女”),但此用法屬于語境引申,非原詞本義。

四、相關辨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語的讀音、近義詞或文獻原文,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鞍勒襃嘉把捉變除辨訛邊旁冰蝕呈顯齒革創作竄貶打火石倒弄德曜遞流恫擾笃志好學煩穢風馭腹背之毛拂拭共立宮莊過養韓蜨淮陰行江沱賤咧咧佶傈踦校狷介具設炕柴竈苛碎釦切口脗淪降峍崪夢幻泡影民口暮情難陀耙耧披毛求瑕平善潛科學人參果熱升鰓孔商墟事捷功倍睡卿庶幸四遐棠幹痛哭流涕團圞亡不旋跬問禅枲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