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勇的意思、官勇的详细解释
官勇的解释
官府的士兵。 清 曾国藩 《湘乡昭忠祠记》:“﹝团练﹞不食於官,缓急终不可恃,不若募团丁为官勇,粮餉取诸公家。”《廿载繁华梦》第三六回:“那 周乃慈 家眷见官勇来了,早知有些不妥,只有听候如何搜查而已。”
词语分解
- 官的解释 官 ā 在政府担任职务的人:官吏。官僚。官邸。官腔。官署。官厅。官爵。 属于国家的或公家的:官办。官费。官方。官府。 生物体上有特定机能的部分:感官。器官。五官。 * 。 姓。 民 笔画数:; 部首:
- 勇的解释 勇 ǒ 有胆量,敢做:勇敢。勇毅。勇气。勇士。英勇。奋勇。 中国清代称战争时期临时招募的兵士:兵勇。劲勇。募勇。 姓。 怯 笔画数:; 部首:力;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官勇"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清代中后期的一种地方武装力量。其核心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
词义解析:
- 官: 指官方、政府、朝廷。
- 勇: 在清代军事语境中,“勇”通常指区别于国家经制军队(八旗、绿营)的地方性、临时性武装人员,即“乡勇”、“团勇”或“勇营”的简称。他们多由地方官员或士绅招募、训练和统领。
- 官勇: 合起来意指由官方(主要指地方督抚等官员)出面招募、组织和统领的地方武装力量。虽然名为“官勇”,带有官方色彩,表明其组建和经费(如厘金)得到官方认可或支持,但其性质上仍属于非国家常备军的勇营体系。
-
历史背景与性质:
- 官勇的兴起与清代中后期,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密切相关。面对大规模的内乱,腐朽的八旗和绿营军队不堪重用。
- 清政府不得不允许并依赖地方大员(如曾国藩、李鸿章等)自行招募兵勇,组建军队进行镇压。这些由地方督抚等官员组建的军队,即被称为“官勇”。
- 其特点是兵随将转,兵为将有,将领(如湘军的曾国藩、淮军的李鸿章)对军队有极强的控制力,士兵主要效忠于将领个人而非朝廷。这与国家经制军队的“兵为国有”有本质区别。
- 官勇的经费来源复杂,常依靠厘金等地方性税收或劝捐,其编制、训练、指挥也自成体系,独立于绿营之外。
-
来源出处与权威解释:
- 该词在《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中均有收录,释义指向其作为清代勇营武装的性质。
- 历史学者罗尔纲在其研究清代兵制的著作《湘军新志》中详细论述了湘军(官勇的代表)的起源、制度及其与绿营的区别,是理解“官勇”历史内涵的重要参考。
- 《清史稿·兵志》等官方史书也记载了太平天国时期“各省官勇”的兴起及其在平定内乱中的作用,印证了其官方背景下的地方武装性质。
“官勇”特指清代中后期(尤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为典型),由地方督抚等官员奉旨或经朝廷默许,自行招募、组织和统领的地方性、临时性武装力量(勇营)。它虽冠以“官”名,具有官方背景和经费支持,但其本质是兵归将有的私属性武装,是清廷在正规军失效后依赖地方力量维持统治的产物,对晚清军事、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1986). 《汉语大词典》.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释义参考)
- 赵尔巽 等. (1927). 《清史稿·卷一百三十二·志一百七·兵三》. 北京:中华书局. (历史背景与记载)
- 罗尔纲. (1984). 《湘军新志》. 北京:中华书局. (历史背景、性质与制度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
“官勇”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官勇指官府的士兵,即由官方招募、供养并管理的武装人员。该词常见于清代文献,与现代“官兵”含义相近。
二、历史背景与文献例证
- 清代团练改革
曾国藩在《湘乡昭忠祠记》中提到,将地方团练(民间自卫组织)转为“官勇”,由官府统一管理并发放粮饷,以增强战斗力。
- 文学作品中的使用
清代小说《廿载繁华梦》第三十六回描述了官勇执行搜查任务的场景,体现其作为官府武装力量的职能。
三、现代延伸用法
现代偶见用于形容军官的英勇行为(如“军官勇救跳江女”),但此用法属于语境引申,非原词本义。
四、相关辨析
- 与“团练”区别:团练为民间自发武装,而官勇隶属官府。
- 与“官兵”关联:两者均指官方武装,但“官勇”更具历史特定性,多用于清代语境。
如需进一步了解词语的读音、近义词或文献原文,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霸才百花洲惨举谌母纯鈎春老丹诏登船电力线调阵风谣否则服采负局仙高厚公关光宗耀祖横陈盍戠花拍浑殽假榻杰立麂鹿静边京师警透金色池塘巨唐老官儿泪绡烈汉临表隆密鸾裙麻苇没可奈何苗条淑女末佐峭岫倾巧劬苦人封人命官司人色筛箩绳表生意兴隆诗钞狮猫收罗丝布索瑟讬分涂汙外快雾叠无忧履纤尘息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