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署,官吏辦公的房舍。《梁書·呂僧珍傳》:“督郵官廨也,置立以來,便在此地,豈可徙之益吾私宅!” 宋 歐陽修 《晚秋凝翠亭》詩:“黃葉落空城,青山遶官廨。”《元史·韓镛傳》:“ 鏞 居官廨,自奉澹泊,僚屬亦皆化之。” 明 高啟 《幻住精舍尋梅》詩:“偶逢一樹在官廨,為寫新詩冰滿硯。”
官廨是中國古代對官府辦公場所的統稱,專指官員處理政務的衙署建築。該詞由“官”與“廨”組合而成,“官”指代官吏或國家機構,“廨”本義為官吏治事的處所,二字連用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如《漢書·酷吏傳》載“繕治官廨”,指修繕官方建築。
在具體功能上,官廨不僅包含官員辦理公務的正廳,還涵蓋附屬的庫房、僚屬辦公區及官吏居所。例如宋代《營造法式》記載地方官廨“前堂後寝”的格局,前部設審案大堂,後部為官員住宅。明代《醒世恒言》第二十九卷描述的縣衙官廨,即包含“六房三班”的完整行政體系。
古代官廨建築遵循嚴格的等級規制,如《明會典》規定五品以上官員廨舍可用青瓦,七品以下僅限素筒瓦。這類建築多采用擡梁式結構,重要衙署設有“戒石亭”“申明亭”等禮制建築,體現着“明刑弼教”的治理理念。現存的山西霍州署、河南内鄉縣衙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完整保留了明清官廨建築群的曆史風貌。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中國建築史》梁思成著;《明史·輿服志》;《中國古代官制辭典》中華書局2005年修訂版)
“官廨”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讀音與構成
拼音為guān xiè(ㄍㄨㄢ ㄒ一ㄝˋ),由“官”(官員)和“廨”(官署)組合而成,字面意為“官員辦公的場所”。
具體含義
指官署或官吏辦公的房舍,即古代政府機構處理公務的建築物。例如:
近義詞與現代使用
文獻例證
宋代歐陽修《晚秋凝翠亭》詩雲:“黃葉落空城,青山遶官廨”,通過自然景色與官廨的對比,展現了古代官署的環境特點。
該詞是古代對官方辦公場所的統稱,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成語或組詞,可查閱辭典或古籍原文。
案坐榜夫邦途報告辨智愊憶焯焯朝野程蔭宸矚赤墀楚茅錯塗得不償喪調逗告化兒供需拐子裹骽夾窗駕誕嘉種解羅記錄噱噱開戲扣絃牢騷烈火真金厘抉鄰伍留府麗矚馬衣盤錯畔換嫖娼溥天茜金傾倒請劍趣步阙短榷網仁道榮燕甚底聲伎兒盛事石赤不奪詩聯隨順溯流窮源碳素鋼童雞蝸行纖鱗險陿痟首赩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