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火祆的意思、火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火祆的解釋

即瑣羅亞斯德教。該教最初流行于 伊朗 和 中亞細亞 一帶,南北朝時傳入我國後稱“火祆教”或“火祆”,以火為善和光明的代表,以禮拜“聖火”為主要儀式。《舊唐書·西戎傳·波斯》:“﹝ 波斯國 ﹞俗事天地、日月、水火諸神, 西域 諸胡事火祆者,皆詣 波斯 受法焉。”《新唐書·百官志一》:“兩京及 磧西 諸州火祆,歲再祀,而禁民祈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火祆,是漢語中對古代波斯宗教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傳入中國後的特定稱謂,尤其流行于隋唐時期。其詳細釋義如下:

  1. 詞源與基本含義:

    • “祆”(xiān)字是唐代為翻譯該教名而新造的漢字,專指其崇拜的天神(阿胡拉·馬茲達,Ahura Mazda),故稱“祆神”,其教則稱“祆教”或“火祆教”。
    • “火”字則直接點明了該宗教的核心特征——對聖火的崇拜。瑣羅亞斯德教視火為光明與善的象征,是其宗教儀式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寺廟中設有常年不滅的聖火壇供信徒禮拜。
    • 因此,“火祆”一詞,既指該宗教本身(祆教),也特别強調了其以火為核心崇拜對象的特性。
  2. 宗教核心與特征:

    • 火祆教信奉善惡二元論,認為宇宙間存在代表光明、真理、創造的善神阿胡拉·馬茲達與代表黑暗、謊言、破壞的惡神安格拉·曼紐(Angra Mainyu)之間的永恒鬥争。
    • 尊崇聖火(代表光明與神性)是其最顯著的外在儀式特征。寺廟被稱為“祆祠”或“火祆祠”,内設祭壇供奉聖火,由專職祭司(薩甫/Sāgh)負責看護和主持祭祀儀式。
    • 該教有獨特的教義、經典(如《阿維斯陀》/Avesta的部分内容)和戒律,主張善思、善言、善行,相信末日審判和靈魂不滅。
  3. 曆史傳播與影響:

    • 火祆教約于南北朝時期經中亞傳入中國,在唐代(618-907)達到鼎盛。唐朝政府對包括火祆教在内的外來宗教采取相對寬容的政策,在長安、洛陽等地設有祆祠,并設“薩寶府”管理祆教事務。
    • 主要流行于西域胡人(粟特人等)聚居區以及部分漢人群體中,對當時的民俗、藝術(如某些石刻、壁畫題材)産生了一定影響。
    • 宋代以後,隨着伊斯蘭教的東擴和佛教、道教的興盛,火祆教在中國内地逐漸式微,但在局部地區(如山西)仍有遺存痕迹。
  4. 與其他概念的區别:

    • 與“拜火教”:兩者常被用作同義詞,均指瑣羅亞斯德教。但“火祆”更具中國曆史語境特色,而“拜火教”是更晚近、更側重其儀式特征的稱謂。
    • 與“景教”(基督教聶斯脫利派)和“摩尼教”:三者同為唐代重要的外來宗教,合稱“三夷教”。它們在教義、儀式、經典上截然不同,需注意區分。火祆教的核心特征是拜火,景教的核心是信仰耶稣基督,摩尼教則融合多種宗教思想,強調明暗二元鬥争。

“火祆”是中國古代(尤其是隋唐)對波斯瑣羅亞斯德教的專稱,其名稱中的“祆”指該教崇拜的天神,“火”則突顯了其以崇拜聖火為核心儀式的宗教特征。它曾作為重要的外來宗教活躍于中古中國社會,留下了獨特的曆史文化印記。

網絡擴展解釋

“火祆”是古代對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的漢譯名稱,又稱“火祆教”或“祆教”。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火祆教是起源于古伊朗和中亞地區的宗教,以崇拜火為重要特征,認為火是善與光明的象征,其核心教義圍繞光明與黑暗的二元對立展開。

2.曆史背景

3.核心教義與儀式

4.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

5.文獻記載

補充說明

需注意,“火祆”一詞在個别語境中可能被引申為“火勢猛烈”(如),但此用法罕見,主流含義仍指向宗教。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波斯史》《唐代外來宗教研究》等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

幫腔标志不啻天地察吏崇亂帶量道寡稱孤定更定租讀者文摘蜚搖扶質幹部觀戲果勇行牀禾花仙女橫拜赫真洪都拉斯花風讙傳恢濟蔛榮驕侈暴佚齑麫進棹九階急燥開題口冊來來去去老年間類型鄰女陋巷箪瓢路數描模靡類明眸内酒孽牙平流緩進溥溥漆齒遒迅碝石潤資嗓門森森芊芊删割書谒停晷媮風團窠錦頑賊甕鼻頭悟悔五加諧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