獦獠的意思、獦獠的詳細解釋
獦獠的解釋
古代對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亦以泛指南方人。《壇經·行由品》:“祖言:‘汝是 嶺 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宋 米芾 《寄薛郎中紹彭》詩之二:“ 懷素 獦獠小解事,僅趨平淡如盲醫。”按, 懷素 為 長沙 人。 蘇曼殊 《斷鴻零雁記》第三章:“﹝吾﹞方謂三郎孤寒無依,欲馳書白夫人,使爾東歸,離彼獦獠。”
詞語分解
- 獦的解釋 獦 é 〔獦狚( 刵 )〕古書上說的一種獸,形狀像狼,聲音像豬, * 。 獦 è 古同“獵”,打獵,捕捉禽獸。 姓。 獦 ē 短嘴狗。 筆畫數:; 部首:犭; 筆順編號:
- 獠的解釋 獠 á 面貌兇惡:獠面。獠牙(露在嘴外面的長牙)。 夜間打獵:“于是乃相與獠于蕙圃”。 筆畫數:; 部首:犭;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獦獠(讀音:gé liáo 或 gē liáo),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指中國古代對南方少數民族的蔑稱,尤常見于唐宋文獻中,帶有顯著的貶義色彩。該詞是“獦”與“獠”的複合詞:“獦”通“獵”,暗指其狩獵為生的生活方式;“獠”本義為夜間打獵,後引申為對西南少數民族的泛稱,如“蠻獠”“夷獠”。兩字組合強化了對邊地族群“未開化”的歧視性描述 。
二、文獻溯源與演變
- 唐代貶稱:柳宗元《柳州文宣王新修廟碑》載“羈臣放士,獦獠狂童”,以“獦獠”與“狂童”并提,反映中原士大夫對嶺南族群的偏見 。
- 禅宗公案關聯:六祖慧能初谒五祖弘忍時,曾被斥為“獦獠”,此記載見于《壇經》,印證該詞在唐代已廣泛用于貶稱嶺南土著 。
- 民族學關聯:現代學者考證認為,“獦獠”與“仡佬”(中國西南少數民族之一)存在語言關聯,可能為同一族群稱謂的古音轉寫。清代《黔書》已記載“仡佬”即古“獦獠” 。
三、現代語義與使用
該詞屬曆史性詞彙,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在學術研究中需注意其承載的歧視性語境,當代民族學論著多采用“仡佬族”等規範稱謂,強調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尊重 。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獦獠"詞條釋義
- 柳宗元《柳河東集》卷五(中華書局點校本)
- 宗寶本《六祖壇經·行由品》(大正藏第48冊)
- 田雯《黔書·苗俗》(齊魯書社校注本)
- 《中國少數民族史志·仡佬族篇》(民族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獦獠”是一個多義且具有曆史文化背景的詞彙,綜合不同來源的解釋如下:
一、讀音與字源
- 讀音:正确發音為gé liáo(非“gé lǎo”),其中“獦”讀作“gé”,“獠”讀作“liáo”。
- 字形解析:
- 獦:由“犬”和“各”組成,表示與犬類相關(如獵犬)。
- 獠:由“犬”和“尞”組成,本義指兇猛的犬類,後引申為野蠻、未開化之意。
二、曆史與民族指代
- 古代少數民族的稱呼
指中國西南地區的族群,如《新唐書·南蠻》記載的“戎、泸間有獦獠”,其居住在山谷中,以狩獵為生,社會結構松散且好戰。
- 與仡佬族的關系
現代研究認為“獦獠”可能是對古代“仡佬族”的稱謂,尤其在唐代文獻中常見。
三、文化語境中的含義
- 佛教經典中的貶義
在《六祖壇經》中,五祖弘忍曾以“獦獠”稱呼惠能,暗含對南方未開化民族的輕蔑,但也引發學者對其背後文化或宗教含義的探讨(如原始崇拜)。
- 方言中的引申義
河南方言中,“獦獠”可形容“歪斜”(如牙齒)或“野獸般的脾氣”,但此用法權威性較低。
四、總結
“獦獠”在不同語境中的含義:
- 原義:古代獵犬或西南少數民族的稱謂。
- 文化引申:佛教文獻中的貶義稱呼,或方言中對野蠻、不正的形容。
- 現代關聯:可能對應仡佬族的曆史名稱。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文獻或語言學分析,可參考《新唐書·南蠻》或禅宗經典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敖翔側聽常理侈詞祠祝道裡搭撒打早得一吊打多邊協定二稅鲂鮄煩鹜煩想諷托負攜甘帶绠套勾挑光儀航徽皓簳懷愛假皇帝解差究測極望钜人長德李闖李悝麟趾學醴灑禮義廉恥論谳落落寡合埋暮螞蚱迷竅拿班做勢鳥田偏伍破矩為圓畦隴凄異瑞徵三易呒啥師出有名石擔瘦金書騰糅恬沖體格聽其自然拓荦徒師文绶仙詩賢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