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碾壓用農具。 唐 陸龜蒙 《耒耜經》:“自爬至礰礋皆有齒,磟碡觚稜而已;鹹以木為之,堅而重者良。”
磟碡(liù zhou),又稱“碌碡”,是中國古代一種用于碾壓谷物脫粒或平整場院、道路的石制農具與工具。根據權威漢語詞典及農史文獻記載,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種圓柱形或略帶錐形的石制滾壓器具,兩端中心裝有木軸,可通過畜力牽引滾動,利用其重量碾壓谷物使之脫粒,或壓實松軟土地、平整場地。
作為傳統農耕文明的典型工具,磟碡自漢代已見記載(《急就篇》),沿用至20世紀中葉機械化農具普及前,是研究中國古代農業技術的重要實物證據。其名稱亦被引申比喻繁重單調的勞動。
權威參考來源:
“磟碡”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農具名稱,通常寫作“碌碡”(讀音:lù zhou或liù zhou,方言中多讀後者)。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磟碡(碌碡)是中國古代用于農業生産的石制工具,主體為圓柱形石磙,表面有溝槽或棱條,兩端有軸,可通過木質框架用牲畜牽引滾動。
核心功能
結構特點
由整塊青石鑿刻而成,長度約1-2米,直徑約50厘米,重量可達數百斤。部分磟碡表面刻有凹凸紋路以增加摩擦力。
曆史記載
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天工開物》等古籍中均有記載,直到20世紀中葉仍在中國農村廣泛使用。
文化意義
作為傳統農耕文明的象征,部分地區的民俗諺語中仍保留相關詞彙,如“磟碡響,地瓜長”。
注:由于“磟碡”為方言異寫字,現代漢語推薦用“碌碡”。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農政全書》《王祯農書》等古代農學專著。
白團編著表聞比賽波光裁旨參差不一參和拆息昌導長想寵私杵臼丹寸釣艇斷續二三其節防暴焚典坑儒封壝刮舌寒窯監故郊幹級差浄君金筋君寀鸾馭率陀天院曼鬋門庭如市明瓦默蒼奶奶鳥栖拟程抛家髻批準潛潛親體秋吟蛬取遣宂蠹柔細喪魄三鞠躬山堂聲欬豕訛市井鼠銜姜書帳訴辯挺腰子聽獄頭廳相往夫亡故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