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清同治、光緒年間各地官府所設的出版機構。有金陵官書局(江南書局)、浙江官書局等十多家。②清末官辦翻譯出版機構。1895年清政府把維新派強學會的強學書局改組為官書局,譯刻各國政法、商務、工程等書籍。1898年并入京師大學堂。
官書局是清代末期由官方設立的出版印刷機構,主要職能為刊印、發行官方典籍、教材及維新變法相關著作,兼具文化傳播與思想啟蒙的作用。其誕生與洋務運動、維新思潮密切相關,是近代中國官方主導文化教育轉型的重要載體。
官書局由清政府直接設立并管理,負責校勘、刻印、發行經史典籍、政府文書及新式學堂教材,如《京師官書局書目》收錄的《禦纂七經》《欽定二十四史》等,旨在統一思想并推廣官方認可的學術體系 。
在洋務運動與維新變法影響下,官書局翻譯刊行西方科技、政法類書籍,例如《西學大成》《各國律例》,推動“西學東漸” 。
官書局系統整理刊刻傳統文獻(如浙江書局《二十二子》),保存了大量文化遺産;同時通過引入西學著作,客觀上促進了近代科學思想傳播,為科舉廢除後的教育轉型奠定基礎 。
參考來源
官書局是清末重要的官方出版機構,其含義和職能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地方官辦出版機構(同治、光緒年間) 主要職能為刻印傳統典籍,代表機構包括金陵官書局(江南書局)、浙江官書局等十餘家。這些機構由曾國藩、左宗棠等地方官員主導創立,最早可追溯至鹹豐末年湖北、安徽的官方刻書活動。金陵書局因成立時間早且刻印質量高,成為版本學研究的重要對象。
中央翻譯出版機構(維新運動時期) 1895年,清政府将維新派的強學書局改組為官書局,職能轉向翻譯西方政法、商務、工程類書籍。這一機構在1898年并入京師大學堂,标志着近代教育體系對出版功能的吸納。
曆史意義:官書局誕生于雕版印刷衰落與近代印刷技術興起的過渡期,既延續了傳統刻書傳統,又推動了西學傳播,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其運作模式也體現了晚清“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轉變。
避溺山隅玻璃怖懼參拍察官成孰熾張啜息猝不及防骀它低留答臘蠹藂蹲足風木歎覆勘幹僵趕緊幹男高塵貴事國本黃帝内經彙萃護箱間隔矯枉過當紀號稽角驚事倔巴絕裾而去獗豎獠丁理茬兒林僧醴水馬祭芒消馬圉妙適明悊暮鼓晨鐘沐食恁的甯日娉姈普進旗丁毬狀元三俎省昏身事衰衣倏歘思榦天潢天師艾廷辱聽之任之玩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