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豬、魚、肉脯。《禮記·玉藻》:“朝服以食,特牲三俎。” 鄭玄 注:“三俎,豕、魚、臘。”
“三俎”是古代祭祀文化中的專有名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指豕(豬)、魚、臘(肉脯)三種祭品,用于古代祭祀儀式。這一解釋在《禮記·玉藻》中有明确記載:“朝服以食,特牲三俎。”鄭玄注:“三俎,豕、魚、臘。”
在部分文獻中,“三俎”被引申為隆重場合的代稱,例如形容重要宴會或莊嚴儀式,強調其規格之高。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禮記》原文或漢代鄭玄的注釋。
《三俎》(sān zū)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形容祭祀場合極其隆重,具有重大的宴會和慶典意義。
《三俎》由“三”和“俎”兩個字組成。
“三”字由“一”作為部首,共有一筆。
“俎”字由“人”作為部首,共有八筆。
《三俎》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東周時期,當時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時,祭品擺放在三個齊齊并列的俎(zū,一種古代祭祀時用來擺放祭品的器皿)上,因此稱為《三俎》。
繁體字“三”和“俎”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無區别。
在古代,漢字發展演變過程中,字形及寫法與今天有所不同。然而,《三俎》一詞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相同,暫無相關古時候寫法。
1. 每年國慶節,政府都會舉行隆重的《三俎》國慶慶典,以紀念國家的獨立和發展。
2. 他準備了豐盛的酒席和祭品,為喪家舉行了一場規模盛大的《三俎》祭祀儀式。
1. 三府(sān fǔ):指古代的宰、相、高三位高官。
2. 俎豆(zū dòu):古代祭祀時用來擺放祭品的器皿和食物。
近義詞:盛典、隆重、慶典
反義詞:簡樸、平凡、普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