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nplus;be caught in a dilemma;encounter obstacles ahead and behind] 跋:踏,踩;疐:跌倒,也作“踬”。比喻進退兩難的處境
跋前踬後,動辄得咎。——唐· 韓愈《進學解》
同“ 跋胡疐尾 ”。 宋 陳亮 《謝羅尚書啟》:“直情徑行,視毀譽如風而不恤;跋前疐後,方進退惟谷以堪驚。”《續資治通鑒·宋理宗嘉熙元年》:“其稍畏名義者,則包羞閔默而有跋前疐後之憂。”
跋前疐後(bá qián zhì hòu)是漢語中一個典故性成語,源自《詩經·豳風·狼跋》,形象描繪了狼前進時踩到颔下垂肉、後退時又被尾巴絆倒的窘境,引申比喻人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
該成語直接源于《詩經·豳風·狼跋》的描寫:“狼跋其胡,載疐其尾。”其中“跋”指踩踏,“胡”指狼颔下的垂肉;“疐”通“踬”,意為絆倒。描繪狼前行時踩到自己颔下贅肉,後退時又被尾巴絆倒的狼狽情狀,構成生動的進退維谷畫面。
作為并列式成語,“跋前”與“疐後”形成對仗:
從具體動物行為延伸至人類處境:
與“進退維谷”“進退失據”構成近義群,但存在細微差異:
典籍注:今本《詩經》多作“狼跋其胡,載疐其尾”,而《說文解字·足部》引《詩》作“載踬其尾”,可知“疐”為“踬”之古字,義為“絆倒”。
參考文獻
《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1024頁,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古漢語成語典故詞典》第18頁,中華書局
王力《古代漢語》通論(二十八),中華書局
魯迅《華蓋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版
“跋前疐後”(也寫作“跋前踬後”)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析如下:
形容人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無論前進還是後退都會遇到阻礙。字面意思是“向前走會踩到自己的下巴(胡須),向後退又會被尾巴絆倒”,源自《詩經·豳風·狼跋》中“狼跋其胡,載疐其尾”的意象。
詞源與結構
使用場景
若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接龍或更多例句,可參考、5等來源。
埃塞俄比亞高原安榴寶管豹騎婢仆常期愁冗冗叢冗摧枯振朽大有徑庭颠眴凍草短暗斷雲匪石符徵感官公私兩利官妓毂端故技重演钴炮駭機黑框和啰橫無忌憚話白浣花溪悔服昏昏噩噩江色講習所解累揭批暨暨九圍婪取良計靈峻吝悭流膏秘緯魔怪奈何天甯侯绮陌宂吏商海生患沈窘甚泰食封思想内容松花蛋蘇州洮硯天驕瓦镫象舞瑕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