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前疐後的意思、跋前疐後的詳細解釋
跋前疐後的解釋
[nonplus;be caught in a dilemma;encounter obstacles ahead and behind] 跋:踏,踩;疐:跌倒,也作“踬”。比喻進退兩難的處境
跋前踬後,動辄得咎。——唐· 韓愈《進學解》
詳細解釋
同“ 跋胡疐尾 ”。 宋 陳亮 《謝羅尚書啟》:“直情徑行,視毀譽如風而不恤;跋前疐後,方進退惟谷以堪驚。”《續資治通鑒·宋理宗嘉熙元年》:“其稍畏名義者,則包羞閔默而有跋前疐後之憂。”
詞語分解
- 跋的解釋 跋 á 翻山越嶺:跋涉。 踩,踐踏:跋前踬後(喻進退兩難)。 文章或書籍正文後面的短文,說明寫作經過、資料來源等與成書有關的情況:跋文。跋語。序跋。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後的解釋 後 (③後⑥後) ò 上古稱君主:商之先後(先王)。 帝王的妻子:皇後。太後。 指空間在背面,反面的,與“前”相對:後窗戶。後面。後學。後綴。後進。 時間較晚,與“先”相對:日後。後福。後期。 指次序
網絡擴展解釋
“跋前疐後”(也寫作“跋前踬後”)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析如下:
一、基本含義
形容人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無論前進還是後退都會遇到阻礙。字面意思是“向前走會踩到自己的下巴(胡須),向後退又會被尾巴絆倒”,源自《詩經·豳風·狼跋》中“狼跋其胡,載疐其尾”的意象。
二、詳細解析
-
詞源與結構
- “跋”指踩踏,“疐”(或“踬”)意為跌倒,“前”“後”分别對應行動方向。
- 成語通過狼進退時的窘态,比喻人在複雜情境中難以抉擇。
-
使用場景
- 描述個人或群體在面臨矛盾需求(如工作與家庭、理想與現實)時的困境,例如:“項目預算超支,客戶堅持原方案,團隊陷入跋前疐後的境地”。
- 曆史文獻中多用于政治或軍事的進退維谷局面,如提到的起義軍案例。
三、延伸信息
- 近義詞:進退維谷、左右為難、進退失據。
- 英文翻譯:be caught in a dilemma 或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
- 常見誤讀:注意“疐”讀作zhì(非“zú”),部分文獻中寫作“踬”,兩者為異體字。
四、經典用例
- 韓愈《進學解》:“跋前踬後,動辄得咎”。
- 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無事之時,望影藏匿,跋前疐後,日不聊生”。
若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接龍或更多例句,可參考、5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跋前疐後》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在行動之前,小心謹慎地檢查周圍的環境和條件,以免犯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跋(步字旁 + 走字旁):bù(4畫)
- 前(刀字旁 + 外框分):qián(9畫)
- 疐(疒字旁 + 止字旁):zhǐ(9畫)
- 後(刀字旁 + 品字旁):hòu(9畫)
來源:
《跋前疐後》是出自《墨子·上》這本古代典籍。在這本書中,墨子表達了一個重要的觀點,即在采取行動之前,應該先注意觀察和判斷,避免錯誤或麻煩。
繁體:
《跋前疐後》的繁體寫法為「跋前疐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不過,對于《跋前疐後》這個成語來說,其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沒有太大差異。
例句:
他說他已經跋前疐後地檢查了一遍,确定一切安全後才開始施工。
組詞:
跋前疐後地、跋前疐後行、跋前疐後考慮等。
近義詞:
謹慎小心、寅吾之心、小心謹慎等。
反義詞:
魯莽行事、欠缺觀察、草率從事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我會很樂意繼續幫助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