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代摹拟用兵時的擊刺動作,以象征其武功的一種樂舞。《詩·周頌·維清序》:“《維清》,奏象舞也。” 孔穎達 疏:“《維清》詩者,奏象舞之歌樂也。謂 文王 時有擊刺之法, 武王 作樂,象而為舞,號其樂曰象舞。” 馬瑞辰 通釋:“舞、武古通用。象舞, 蔡邕 《獨斷》作‘象武’,蓋以象 文王 之成功也。作‘舞’者,通借字耳。” 宋 歐陽修 《晉祠》詩:“惟存祖宗聖功業,幹戈象舞被管絃。”
“象舞”是中國古代周代的一種禮儀樂舞,其核心含義及曆史背景如下:
象舞是周代用于祭祀或慶典的樂舞,通過摹拟戰鬥中的擊刺動作,象征武功成就與軍事力量。它不僅是舞蹈表演,更承載着對文王、武王功業的贊頌。
象舞融合了藝術與政治象征,既體現周代“禮樂制度”中對武力的儀式化表達,也通過舞蹈動作傳遞尚武精神,成為後世追溯周文化的重要載體。
有資料提及斯裡蘭卡民間舞蹈亦名“象舞”,但與中國周代的象舞無直接關聯,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
如需進一步考證其他含義,建議查閱更權威的曆史文獻或文化研究資料。
象舞是指模仿大象動作的舞蹈形式。人們通過模仿大象的姿态、步伐和動作,表達對大象的崇敬和喜愛。
象舞的拆分部首為⺍(犭),總共有9畫。
象舞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民間文化。大象在中國曆史上一直被視為吉祥的象征,象舞起初可能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等好運而表演的一種儀式。
象舞的繁體字為「象舞」。
在古代,象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比可能會有所變化。然而,由于資料有限,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1. 今天我們去公園看了一場精彩的象舞表演。
2. 孩子們跟着舞者的節奏一起跳起了象舞。
象舞-大象-舞蹈-舞者-表演-節奏-模仿-動作
象舞的近義詞可能包括大象舞、象形舞等。
象舞的反義詞可能為非舞、停舞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