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使草受凍。 唐 陸龜蒙 《早春雪中作吳體寄襲美》詩:“迎春避臘不肯下,欺花凍草還飄然。”
(2).指經冬未死的草。 清 唐孫華 《癸未元日三疊隨庵韻》:“蟄久寒蟲将出戶,臘過凍草漸逢辰。”
凍草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兩個層面:
指冬季被冰凍的草本植物,特指在嚴寒環境中枯萎或進入休眠狀态的草類。例如:
“北地苦寒,凍草連天,馬蹄踏雪而行。”
此義項強調自然環境中草受低溫凍結的物理狀态,常見于描寫冬季景色的文學作品。
在傳統藥學典籍中,“凍草”作為“夏枯草”的别稱(見《本草綱目》),因其夏季枯萎、冬季蟄伏的特性得名。例如:
“夏枯草,一名凍草,冬至生苗,春末開花,夏至即枯。”
其藥用價值在于清熱散結,常用于治療目赤腫痛、瘰疬(淋巴結核)等症。
定義:“凍草”即冬季受凍枯萎之草;亦指夏枯草。
→ 查看來源(需訂閱訪問)
簡釋:“冬季因冰凍而枯萎的草。”
→ 商務印書館官網
記載:“夏枯草……俗名凍草,因冬不凋、夏自枯也。”
→ 中醫古籍原文
注:以上鍊接為相關詞典及典籍的官方發布平台,内容經學術機構校勘,符合(專業性、權威性、可信度)标準。釋義綜合語言學與文獻學依據,避免主觀臆斷。
“凍草”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使草受凍
指寒冷天氣導緻草木被凍結,常用來描繪冬季的蕭瑟景象。例如唐代詩人陸龜蒙在《早春雪中作吳體寄襲美》中寫道:“迎春避臘不肯下,欺花凍草還飄然”,通過“凍草”強化了早春寒意未消的意境。
經冬未死的草
指在冬季嚴寒中依然存活、未被完全凍死的草。清代唐孫華《癸未元日三疊隨庵韻》中“蟄久寒蟲将出戶,臘過凍草漸逢辰”,即用此意表達冬去春來的過渡狀态。
需注意,部分資料(如)将其誤标為“成語”,但權威辭書(如漢典)及文獻均以普通詞語收錄。
奔渾叉牙承筐瞠視沖機杵臼之交初生之犢不懼虎大小登徒頂額兒婿汾橋鲋子幹營寡聞鬼國石詭間故障還國漢臣賀監候诇化幹戈為玉帛回簡解釋漈留踁跗勞悴鄰藩龍鳳通寶路鞉馬口魚漫澶門女明遠愍愍脈脈含情摸娑偏曲匹侶嫔媵遣辭措意黔庶赇讬缺貨如渴如饑三品料生死未蔔收養沓亂讨裁添覔惋憤偉長汙池五膿俠骨相校小炷遐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