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爬行的小蟲。 漢 枚乘 《七發》:“蚑蟜螻蟻聞之,拄喙而不能前。” 瞿蛻園 注:“蚑蟜,爬行的小蟲。”
“蚑蟜”是古代文獻中常連用的詞語,指代兩類小蟲,多用于描述蟲類或象征微小事物。以下是分項解釋:
蚑(qí)
指蟲類爬行的姿态,也特指蟢子(一種小蜘蛛)。《說文解字》釋為“行也”,強調蟲類緩慢移動的狀态。例如《淮南子》中“蚑行喙息”描述蟲類爬行、張口呼吸的樣态。
蟜(jiǎo)
古書中的一種毒蟲,常與蚑、蝼、蟻并列出現,如《周禮》記載“蚑、蟜、蝼、蟻聞之,拄喙而不能前”,形容其毒性或危害性。該字亦用于人名(如上古帝王“黃帝臣蟜極”)。
組合含義
“蚑蟜”連用多泛指微小蟲類,或借指微不足道的事物。在文學中可引申為對瑣碎、有害之物的比喻,如《論衡》以“蚑蟜之患”形容微小禍患。
擴展說明
兩字均屬生僻字,現代漢語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學術研究。若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漢語大字典》或《說文解字注》等工具書。
《蚑蟜》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形容昆蟲在地面上爬行的樣子。它的發音為qí jiǎo,屬于一種形容詞。
《蚑蟜》由兩個部首組成,首字部首為蟲,而次字部首為走。總共有16個筆畫。
《蚑蟜》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蕩》這首古籍詩歌中:“文王之母,思患其艱,蚑蟜之穴,有異蟆焉。”該詩歌描述了文王母親對兒子困境的思慮與期望。《蚑蟜》一詞由此而來,形容兒子的處境艱險之像。
《蚑蟜》的繁體字為「螇蛸」。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蚑」字的右側是一個表示昆蟲的蟲字旁,而「蟜」字的上方是表示蟲類的蛇字旁。
1. 他的動作靈活而快速,就像《蚑蟜》一樣。
2. 雨後,地面上出現了許多《蚑蟜》的痕迹。
蚑蟜形容詞的常見組詞:
1. 蚑蟜如梭(形容速度非常快)
2. 蚑蟜蜿蜒(形容蜿蜒曲折)
近義詞:
1. 螈蟲
2. 蠕動
反義詞:
1. 靜止
2. 固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