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庭的意思、來庭的詳細解釋
來庭的解釋
猶來朝。謂朝觐天子。《詩·大雅·常武》:“四方既平, 徐方 來庭。” 孔 傳:“來王庭也。” 唐 張說 《聖德頌》:“西戎遠國,畏君之靈,古稱即序,今乃來庭。” 清 姚鼐 《宋雙忠祠碑》:“神陟在天,明曜剛大。思蠲厥心,來庭來對。”
詞語分解
- 來的解釋 來 (來) á 由另一方面到這一方面,與“往”、“去”相對:來回。來往。過來。歸來。來鴻去燕(喻來回遷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書信來往)。 從過去到現在:從來。向來。 現在以後,未到的時間:來年。将來
- 庭的解釋 庭 í 堂階前的院子:庭院。庭園。庭除(“除”,台階)。 廳堂:庭宇。庭闱(父母所屬内室,借指父母)。庭訓(父親的教誨,亦指家教)。家庭。 審判案件的處所或機構:法庭。 古同“廷”,朝廷。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來庭”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朝觐天子,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語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字面解釋:由“來”(前來)和“庭”(王庭、朝廷)組成,字面意為“來到朝廷”。
- 核心意義:指諸侯、藩屬國或外國使節前來朝見天子,表示臣服或歸順。
二、文獻出處
- 《詩經·大雅·常武》
提到“四方既平,徐方來庭”,意為四方平定後,徐國前來朝觐周王。
- 唐代張說《聖德頌》
記載“西戎遠國……今乃來庭”,描述邊疆民族因敬畏君主威德而朝貢。
- 清代姚鼐《宋雙忠祠碑》
用“來庭來對”表達對忠臣的贊頌,隱含歸順朝廷之意。
三、現代用法
-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用于學術研究或引用古典文獻時。
- 部分現代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仍收錄此詞,但标注為曆史性詞彙。
四、注意
- 個别資料(如)将其解釋為“聚集讨論”,可能是對類似發音詞彙的誤讀,建議以權威古籍和主流詞典解釋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二
來庭:詞義解釋
《來庭》是一個漢字詞語,其詞義為:指客人、朋友等來到庭院。
拆分部首和筆畫
《來庭》的部首是“戶”,總共包含5個筆畫。
來源
《來庭》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詩經·小雅·鴻雁》一詩中,表達了人們相互邀請、歡迎朋友到自己家中的情景。
繁體
《來庭》的繁體字是「來庭」。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文獻中,有時候漢字《來庭》的寫法稍有不同。在《說文解字》中,将其寫作「來廷」,廷代表庭院。這種寫法在古代較為常見。
例句
1. 朋友來庭,主人熱情地邀請他進屋喝茶。
2. 昨天我去拜訪了他家,他親自到門口迎接我來庭。
組詞
庭院、庭園、庭燎(即庭院上的明火燈)。
近義詞
來客、訪客、賓客。
反義詞
主人、居住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