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貌合神離 ”。
“貌合行離”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mào hé xíng lí,其含義與“貌合神離”相近,指表面上關系密切或和諧,但實際行為或内心卻相互疏離、不一緻。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解析:
深層意義:
多用于描述人際交往或合作關系中,雙方看似親密或配合默契,實則各懷心思,缺乏真正的信任或共同目标。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用法或例句,可參考《漢語成語大辭典》或權威語言類網站。
《貌合行離》是指外表看上去和諧,實際上内心卻背道而馳,行為與言辭不一緻的現象。它揭示了人與人之間表裡不一緻的關系,具有一定的狡詐和虛僞的含義。
《貌合行離》由康熙字典中的“貝”、“亻”、“行”和“禾”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貝”(貝):部首貝,5畫
“亻”(人):部首亻,2畫
“行”:部首行,6畫
“禾”:部首禾,5畫
《貌合行離》這個成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白居易的《琵琶行》詩中:“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這一句描繪了一段琵琶行者和明月相會、相離的情景。後來,這一句在宋代被改編,成為了現在的成語“貌合行離”。它用來比喻人際關系或行為與外表不符的現象。
《貌合行離》
在古代,有些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貌合行離》的古代寫法為“貌合行離”。
1. 他們之間表面上看起來很和睦,但實際上卻經常有争吵和沖突,完全是《貌合行離》。
2. 這個人總是為了個人利益而僞裝自己,行為舉止與言辭背道而馳,真是個《貌合行離》的人。
1. 華而不實
2. 面目可憎
3.道貌岸然
1. 虛情假意
2. 表裡不一
真心實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