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妇女之服饰。冠,帽子。帔,披肩。 唐 韩愈 《华山女》诗:“洗粧拭面着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 宋 王巩 《闻见近录》:“一日,儿女婚嫁,遣中使问其姓氏,悉赐冠帔。” 明 归有光 《朱夫人郑氏六十寿序》:“ 朱夫人 以夫小宗伯之贵,荣受冠帔。”
(2).泛指道士的服装。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张竭忠》:“﹝ 竭忠 ﹞於 太子陵 东石穴中格杀数虎。或金简玉籙洎冠帔,或人之髮骨甚多,斯皆所谓每年得仙道士也。”
(3).借指道士。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四凶》:“ 磻叟 衣冠子弟,不愿在冠帔,颇思理一邑以自效耳。”
冠帔是由“冠”与“帔”组成的复合词,特指中国古代女性服饰中的礼冠与披肩组合,具有鲜明的礼仪属性与等级象征。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冠”为束发之器,形制因身份而异;“帔”则指披于肩背的织物,多以锦绣制成,长度及腰或垂地。两者结合形成“冠帔”,是命妇(受朝廷封号的女性)在正式场合穿戴的礼服组成部分。
从历史演变看,冠帔的形制随朝代更迭呈现差异化特征。唐代《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命妇冠帔“以花钗区别品级”,一品至九品皆以不同纹样标识;宋代《宋史·舆服志》提及“珠冠霞帔”成为后妃及高阶命妇的专属服饰,其中霞帔以深青缎为底,绣云凤纹,并缀珍珠璎珞。明代《三才图会》更详细描绘了冠帔的组合方式:金丝编织的翟冠搭配蹙金绣云霞纹的帔子,形成“翟冠霞帔”的固定制式。
在文化象征层面,冠帔不仅作为服饰存在,更是宗法制度下女性社会地位的物化体现。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强调“冠帔之制,所以章妇德也”,其材质、纹样均需严格遵循《大明会典》等典章制度,违规僭越者将受律法制裁。这一服饰体系直至民国初年才随封建等级制度的瓦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冠帔”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服饰相关词汇,其解释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基本释义 指古代妇女的正式服饰,由“冠”(帽子)和“帔”(披肩)组成,常用于贵族或官家夫人。例如唐代韩愈《华山女》诗中描述女性“洗妆拭面着冠帔”,即通过穿戴冠帔体现端庄仪态。
二、扩展含义
代指道士服饰
唐代文献如《博异志》记载,道士的服装中可见“金简玉籙洎冠帔”,说明冠帔也用于道教场合,成为修行者的身份象征。
借指道士群体
五代《唐摭言》中“不愿在冠帔”一句,以服饰代指道士身份,体现其社会角色。
三、文化背景 宋代王巩《闻见近录》提到皇帝赐予臣子家属冠帔作为嘉奖,明代归有光亦记载女性因夫家显贵而获冠帔,可见其不仅是服饰,更象征社会地位与荣誉。
注:该词现已罕用,主要出现在古籍或历史研究中。如需更完整的文献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唐代诗歌注释。
剥缺保值逩逐冰蟾差爽初暾诞命打拍镫火登闻鼓低能动量端意对簿二望防盛罚直飞灾横祸逢门奋矜该览高岸深谷供电骨战还衡划清怙才骄物校准孑孑激裂急早捐骸巨毋霸蜡染蜡种撩漉瞀妄瞢懂獶杂内溜匿窜攀扯洽熙奇才异能气吞如若撒野酾酒设谋是处尸事守列寿终题目通交童马头颊涂陌微伺析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