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妇女之服饰。冠,帽子。帔,披肩。 唐 韩愈 《华山女》诗:“洗粧拭面着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 宋 王巩 《闻见近录》:“一日,儿女婚嫁,遣中使问其姓氏,悉赐冠帔。” 明 归有光 《朱夫人郑氏六十寿序》:“ 朱夫人 以夫小宗伯之贵,荣受冠帔。”
(2).泛指道士的服装。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张竭忠》:“﹝ 竭忠 ﹞於 太子陵 东石穴中格杀数虎。或金简玉籙洎冠帔,或人之髮骨甚多,斯皆所谓每年得仙道士也。”
(3).借指道士。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四凶》:“ 磻叟 衣冠子弟,不愿在冠帔,颇思理一邑以自效耳。”
“冠帔”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服饰相关词汇,其解释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基本释义 指古代妇女的正式服饰,由“冠”(帽子)和“帔”(披肩)组成,常用于贵族或官家夫人。例如唐代韩愈《华山女》诗中描述女性“洗妆拭面着冠帔”,即通过穿戴冠帔体现端庄仪态。
二、扩展含义
代指道士服饰
唐代文献如《博异志》记载,道士的服装中可见“金简玉籙洎冠帔”,说明冠帔也用于道教场合,成为修行者的身份象征。
借指道士群体
五代《唐摭言》中“不愿在冠帔”一句,以服饰代指道士身份,体现其社会角色。
三、文化背景 宋代王巩《闻见近录》提到皇帝赐予臣子家属冠帔作为嘉奖,明代归有光亦记载女性因夫家显贵而获冠帔,可见其不仅是服饰,更象征社会地位与荣誉。
注:该词现已罕用,主要出现在古籍或历史研究中。如需更完整的文献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唐代诗歌注释。
冠帔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冠和帔。
冠的部首是冖,帔的部首是巾。冠的笔画数为9画,帔的笔画数为11画。
冠帔的原义是古代帽子上所挂的带子,用来表示身份和地位。后来,这个词逐渐引申为指尊贵的地位和称号。
冠帔的繁体字是「冠幃」。
在古时候,冠帔的写法是「冠」在上方,「帔」在下方。
1. 他一身寒酸的装扮与他的冠帔之位完全不相称。
2. 他不仅拥有了财富,还得到了社会地位的冠帔。
冠冕、冠冕堂皇、加冠带帔
地位、尊贵、高峰、权位
庸庸碌碌、平凡、低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