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鐧的意思、鞭鐧的詳細解釋
鞭鐧的解釋
鞭簡。古代兵器名。 清 蒲松齡 《日用俗字·兵器》:“鉤鍊月斧皆堪用,鞭鐧撾鎚更不拘。”
詞語分解
- 鞭的解釋 鞭 ā 驅使牲畜的用具,柔軟像繩子:鞭杆。鞭長莫及。 用鞭子抽打:鞭打。鞭撲。鞭責。鞭策。 形狀細長類似鞭子的東西:教鞭。 一種古代兵器,鐵制有節,無鋒刃:鋼鞭。竹節鞭。 編連成串的爆竹:鞭炮。小鞭。
- 鐧的解釋 鐧 ǎ 筆畫數:; 部首:釒;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鞭鐧”是兩種不同的古代冷兵器合稱,通常寫作“鞭锏”。以下是具體解釋:
-
鞭
一種軟硬兼施的短兵器,多由鐵鍊或竹節串聯而成,如九節鞭、鋼鞭。其特點是靈活,可用于抽打、纏繞敵人,常見于中國古代武将使用。例如,評書中的尉遲恭便以鞭為武器。
-
锏
一種無刃的硬質短兵器,多為四棱形鐵棒,重量較大,適合劈砸。锏因破甲能力強,常被用于對抗重甲兵士,如隋唐名将秦瓊(秦叔寶)的雙锏廣為人知。
-
區别與用途
- 材質:鞭多為分段軟鐵,锏為整體硬鐵。
- 攻擊方式:鞭以抽打、絞殺為主;锏以重力砸擊為主。
- 文化象征:鞭象征剛柔并濟,锏象征剛正不阿,兩者常被賦予忠勇的寓意。
-
曆史與文化
兩者均盛行于唐宋時期,明清後逐漸退出實戰,轉為武術器械。在戲曲、小說中,鞭锏常成對出現,如《說唐》中秦瓊锏、尉遲恭鞭的“門神”組合。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形制或武術流派,建議查閱古代兵器圖譜或武術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鞭鐧》這個詞是指以手中長鞭驅使牲畜前進的動作或者形容人駕馭力量的行為。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分别為鞭和鐧。其中,鞭的部首為革,鐧的部首為金。鞭的筆畫數為11畫,而鐧的筆畫數為21畫。
《鞭鐧》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繁體字中的「鐧」是指馬車上的扶手。在古代,人們使用長鞭來驅使牲畜行進,并用鐧扶住車輛或裝載物品的鞍杠,一方面穩定牲畜,另一方面也起到了驅使的作用。因此,這個詞也用來形容具有掌握力量、調動權威的行為。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鞭鐧」的字形有所不同。在古代字典《說文解字》中,「鞭」字的形狀更接近如今的「鞭」字,而「鐧」是以「鈃」字作為旁部,表示金屬。這是因為古代的「鐧」指的是金屬制作的馬車扶手,所以和現代的「鐧」字有一些差異。
以下是一些關于「鞭鐧」的例句:
1. 他用鞭鐧驅使牲畜前進。
2. 她駕馭力量的方式像是鞭鐧一般娴熟。
3. 這個軍隊戰無不勝,真是鞭鐧造就的英雄。
與「鞭鐧」相關的組詞有:鞭策、鐧車、鞭撻。它們都和駕馭、驅使或者施加力量的意義相關。
近義詞可以是:鞭笞、鞭打、驅策。這些詞都可以用來形容使用鞭子或者其他手段來驅使或者施加力量的行為。
反義詞可以是:服從、順從、追隨。這些詞表示的是被驅使、被指引或者跟隨的意思。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