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狐貉 ”。
“狐狢”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動物指代
指狐狸與貉兩種哺乳動物。狐狸毛色赤黃、性情狡猾,貉外形似狐但體型更小,二者常被并稱。如晉代葛洪《抱樸子》提到“侶狐貉於草澤之中”,即描述它們在自然中的共存狀态。
毛皮制品
代指用狐、貉皮毛制成的衣物,象征華貴。例如《論語·子罕》記載孔子弟子子路“衣狐貉”而立,朱熹注解強調此類皮裘屬貴重服飾。漢代王褒《聖主得堅臣頌》亦用“狐狢之煖”體現其禦寒特性。
補充說明
• “狐狢”與“狐貉”為異寫形式,常見于古籍。
• 清代詩詞中常借“狐狢”暗喻社會階層差異,如孫枝蔚詩句“客半衣狐貉”對比貧富衣着。
需注意,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文獻或文學表達中。
《狐狢》(fǔ huǒ)是一個中文詞語,泛指狡猾、奸詐的人。在這個詞語中,“狐”代表狐狸,被認為是一種狡詐的動物,而“狢”則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字,它指的是貉,貉也被認為是狡猾的小動物。因此,“狐狢”這個詞形象地描述了一個狡詐狡猾的人。
《狐狢》一詞的拆分部首為“犭”和“忄”,分别代表犬科動物和心。這兩個部首能夠一起形成“狐狢”的含義。這個詞總共由11個筆畫組成,其中包括犭部3畫,忄部3畫,犬部4畫,共計10+1=11畫。
《狐狢》一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在《左傳·昭公四年》中,“狐狢”這個詞被用來形容公子胥的父親,意指他為人狡詐多疑。由于狐狸和貉都被認為是狡猾的動物,所以這個詞也逐漸演變成了形容人的貶義詞語。
繁體字中,狐狢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即“狐狢”。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狐狢的寫法較為罕見。在《康熙字典》中,将狐狢歸類于貉。在當時的寫法中,狐狢的形狀是由“犬”和“忄”兩個部分組成。
1. 他是個狐狢,不可輕易相信他的話語。
2. 這個人心機太重,真是個狐狢之輩。
組詞:狡詐、狡猾、心機
近義詞:狡猾、狡黠、詭詐
反義詞:正直、坦誠、直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