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塗抹、漫布于地。 漢 劉向 《說苑·善說》:“設使食肉者一旦失計於廟堂之上,若臣等之藿食者寧得無肝膽塗地於中原之野與?”《晉書·虞譚傳》:“是時軍荒之後,百姓饑饉,死亡塗地, 譚 乃出倉米振救之。”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寺塔記下》:“先寺如 朝來 者,常續明塗地,數十年不懈。”
(2).慘死;遭受殘害。《後漢書·申屠剛傳》:“如未蒙祐助,令小人受塗地之禍……衆賢破膽,可不慎哉!”《宋書·天文志二》:“ 王浚 起 燕 代 ,引 鮮卑 攻掠 鄴中 ,百姓塗地。” 元 郝經 《青城行》:“百年涵育盡塗地,死霧不散昏青冥。”
(3).謂徹底敗壞而不可收拾。 唐 溫庭筠 《馬嵬佛寺》詩:“才信傾城是真語,直教塗地始甘心。” 宋 蘇轍 《新論上》:“故三季之極,乘之以暴君,加之以虐政,則天下塗地而莫之救。” 章炳麟 《校文士》:“自 自珍 之文貴于世,而文學塗地垂盡,将漢種滅亡之妖邪?”
“塗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字面意義
指物體(如液體、碎屑等)塗抹或散落于地面,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漢書》中“肝腦塗地”即形容慘烈場景。
引申為慘死或遭受殘害
多用于描述戰争、災難後的慘狀。如《後漢書》中“令小人受塗地之禍”,《晉書》中“死亡塗地”均指百姓因戰亂大量死亡。
比喻徹底失敗或不可收拾
常見于成語“一敗塗地”,源自《史記·高祖本紀》,形容失敗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塗地”的核心含義圍繞“散落于地”“慘烈後果”“徹底失敗”展開,需根據上下文選擇合適釋義。
塗地(tú dì)的意思是“塗抹地面”,指将顔料、塗料等材料塗抹在地面上。它也可以用作比喻,表示在某個範圍内大量傳播或覆蓋。
塗地的部首是氵(三點水),可以将它拆分為兩個部分來記憶。塗字的筆畫數為5畫。
塗地是由漢字“塗”和“地”組成的詞語。繁體字為塗地。
塗地的古時漢字寫法與現代相似,依然是由“塗”和“地”兩個字組成。
1. 他們将新鮮的顔料塗地,讓畫面更加生動。
2. 這場傳染病已經塗地傳播開,我們需要采取措施遏制它。
塗鴉、塗抹、塗改、塗刷、塗料
塗抹、塗抹、塗藥、塗抹、抹布
擦拭、清潔、揭露、展示、掃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