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冠醮的意思、冠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冠醮的解釋

古代行冠禮的一種儀節。行冠禮時,首加冠,再加皮弁,再加爵弁。每一加而向賓位酌一次酒,謂之“冠醮”;每三加而總向賓位敬一次醴(甜酒),謂之“冠醴”。《禮記·曾子問》:“於斯乎,有冠醮,無冠醴。” 鄭玄 注:“酒為醮。冠禮,醴重而醮輕。” 孔穎達 疏:“醮之所以異於醴者,醴則三加之後揔一醴之,醮則每一加而行一醮,凡三醮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冠醮是中國古代男子成年禮(冠禮)中的核心儀式環節,特指在加冠過程中向受禮者獻酒的莊重儀式,蘊含祝福與責任賦予的雙重意義。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詳述:


一、字義與儀式定義

“冠”指加冠,“醮”原指祭祀敬酒,引申為禮儀中的獻酒。冠醮即冠禮中三次加冠(缁布冠、皮弁、爵弁)後,由主賓依次向受禮者敬酒的儀式。此過程象征受禮者正式獲得成人身份與社會認可。

來源:《禮記·冠義》載:“醮于客位,三加彌尊,谕其志也。”

參考鍊接: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禮記·冠義》(ctext.org


二、儀式流程與文化内涵

  1. 三醮之禮

    初加缁布冠後行“初醮”,獻酒時祝辭勉勵其“棄幼志,順成德”;再加皮弁行“再醮”,祝辭強調“敬爾威儀,淑慎爾德”;三加爵弁後行“三醮”,祝辭期許“承天之慶,受福無疆”。

    來源:《儀禮·士冠禮》詳述三醮程式與祝辭。

    參考鍊接:中華書局《儀禮注疏》(中華書局古籍庫

  2. 象征意義

    醮禮中使用的酒器(爵、觯)與方位(堂中、戶西)均體現等級秩序。受禮者飲酒後拜謝賓客,宣告其具備參與宗族祭祀、承擔社會義務的資格。

    來源:《白虎通義·卷九》釋:“醮者,酌而無酬酢也,所以著禮成于三。”


三、與“婚禮醮禮”的區分

需注意“冠醮”不同于婚禮中的“父醮子”儀式。後者是父親在子迎親前的訓誡飲酒禮,而冠醮聚焦于社會身份轉變,二者對象與目的均不同。

來源:清代學者朱彬《禮記訓纂》辨析:“冠醮重成人之道,婚醮重嗣親之責。”


結語

冠醮以酒禮為媒介,将儒家倫理中對“成人”的責任期待(如孝悌、忠信)儀式化,是理解古代禮樂文明中“通過儀式”(Rite of Passage)的關鍵載體。其嚴謹的儀程設計,深刻反映了周代以降“以禮立人”的文化精神。

網絡擴展解釋

“冠醮”是一個古代禮儀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冠醮”指古代男子成年禮(冠禮)中的一種儀節。在加冠過程中,每完成一次冠飾更換(如首加缁布冠、次加皮弁、再加爵弁),需向賓客敬酒,稱為“冠醮”。與之對應的“冠醴”則是三加冠後統一敬甜酒的環節(《禮記·曾子問》有載)。

二、延伸含義

部分文獻(如)提到“冠醮”可比喻莊重場合,如國家慶典、盛大婚禮等。此用法可能源于冠禮本身的嚴肅性,但核心仍以冠禮儀節為原始意義。

三、儀式流程

  1. 三加冠:依次佩戴不同冠飾,象征身份提升;
  2. 逐次敬酒:每加一冠後向賓客獻酒(即“冠醮”);
  3. 特殊用酒:前兩次用普通酒,第三次用醴(甜酒)完成“冠醴”。

四、文化意義

該儀式體現了古代對成年禮的重視,通過反複加冠與敬酒強化社會角色轉變的莊重性,同時彰顯家族地位和禮制規範。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禮記》原文或漢代鄭玄注疏(參考、3、4)。

别人正在浏覽...

暗害百拜薄伎悲鸾扇辨學不盡丞轄蟲蛾愁壘初出茅廬刺史悰緖大白羽蛋白酶單立乏窘風涼富力拂膺鲠谔功庸顧懷歸說過子黑霾華辯懷珠韫玉恍然若失護膝夾弄見義當為京氏學金書鐵券進阼舉地噘嘴遼城鶴遼天麗閑梅杖綿裡藏針明麗末習溥天同慶千千辱子贍部洲滲淡聖猷瘦煤黍酒四甲嵩丘隨蔭泰定推列圖譜喎斜小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