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冠醮的意思、冠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冠醮的解释

古代行冠礼的一种仪节。行冠礼时,首加冠,再加皮弁,再加爵弁。每一加而向宾位酌一次酒,谓之“冠醮”;每三加而总向宾位敬一次醴(甜酒),谓之“冠醴”。《礼记·曾子问》:“於斯乎,有冠醮,无冠醴。” 郑玄 注:“酒为醮。冠礼,醴重而醮轻。” 孔颖达 疏:“醮之所以异於醴者,醴则三加之后揔一醴之,醮则每一加而行一醮,凡三醮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冠醮是中国古代男子成年礼(冠礼)中的核心仪式环节,特指在加冠过程中向受礼者献酒的庄重仪式,蕴含祝福与责任赋予的双重意义。其释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详述:


一、字义与仪式定义

“冠”指加冠,“醮”原指祭祀敬酒,引申为礼仪中的献酒。冠醮即冠礼中三次加冠(缁布冠、皮弁、爵弁)后,由主宾依次向受礼者敬酒的仪式。此过程象征受礼者正式获得成人身份与社会认可。

来源:《礼记·冠义》载:“醮于客位,三加弥尊,谕其志也。”

参考链接: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礼记·冠义》(ctext.org


二、仪式流程与文化内涵

  1. 三醮之礼

    初加缁布冠后行“初醮”,献酒时祝辞勉励其“弃幼志,顺成德”;再加皮弁行“再醮”,祝辞强调“敬尔威仪,淑慎尔德”;三加爵弁后行“三醮”,祝辞期许“承天之庆,受福无疆”。

    来源:《仪礼·士冠礼》详述三醮程序与祝辞。

    参考链接:中华书局《仪礼注疏》(中华书局古籍库

  2. 象征意义

    醮礼中使用的酒器(爵、觯)与方位(堂中、户西)均体现等级秩序。受礼者饮酒后拜谢宾客,宣告其具备参与宗族祭祀、承担社会义务的资格。

    来源:《白虎通义·卷九》释:“醮者,酌而无酬酢也,所以著礼成于三。”


三、与“婚礼醮礼”的区分

需注意“冠醮”不同于婚礼中的“父醮子”仪式。后者是父亲在子迎亲前的训诫饮酒礼,而冠醮聚焦于社会身份转变,二者对象与目的均不同。

来源:清代学者朱彬《礼记训纂》辨析:“冠醮重成人之道,婚醮重嗣亲之责。”


结语

冠醮以酒礼为媒介,将儒家伦理中对“成人”的责任期待(如孝悌、忠信)仪式化,是理解古代礼乐文明中“通过仪式”(Rite of Passage)的关键载体。其严谨的仪程设计,深刻反映了周代以降“以礼立人”的文化精神。

网络扩展解释

“冠醮”是一个古代礼仪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冠醮”指古代男子成年礼(冠礼)中的一种仪节。在加冠过程中,每完成一次冠饰更换(如首加缁布冠、次加皮弁、再加爵弁),需向宾客敬酒,称为“冠醮”。与之对应的“冠醴”则是三加冠后统一敬甜酒的环节(《礼记·曾子问》有载)。

二、延伸含义

部分文献(如)提到“冠醮”可比喻庄重场合,如国家庆典、盛大婚礼等。此用法可能源于冠礼本身的严肃性,但核心仍以冠礼仪节为原始意义。

三、仪式流程

  1. 三加冠:依次佩戴不同冠饰,象征身份提升;
  2. 逐次敬酒:每加一冠后向宾客献酒(即“冠醮”);
  3. 特殊用酒:前两次用普通酒,第三次用醴(甜酒)完成“冠醴”。

四、文化意义

该仪式体现了古代对成年礼的重视,通过反复加冠与敬酒强化社会角色转变的庄重性,同时彰显家族地位和礼制规范。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礼记》原文或汉代郑玄注疏(参考、3、4)。

别人正在浏览...

阿月傍人篱壁扮鬼脸篦簵操揔撑事淳朴初暾慈保赐茅授土村措大德本财末定国呃嚱防拟藩屏匪难废王风厉梗拒功标青史宫堂馆人鼓合瑰意琦行顾瞻贺功黄罗荟萃一堂货赂大行豭豚谨敏劲壮朗澈量计辽板力心梨枣鸾幢鲁哲鸣咤男耕妇织缾罍之耻迁悔峭发气体摄氏温度计试録舐足受岁竖笠舜日尧天吐贺夏节衔思小炉儿匠狎恰西蟾细点洗面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