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拜的意思、百拜的詳細解釋
百拜的解釋
(1).多次行禮。《禮記·樂記》:“是故先王因為酒禮,壹獻之禮,賓主百拜,終日飲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備酒禍也。” 鄭玄 注:“百拜以喻多。” 唐 呂溫 《河南府試贖帖賦得鄉飲酒詩》:“百拜賓儀盡,三終樂奏長。” 宋 蘇轍 《禮論》:“天子諸侯大夫卿士周旋揖讓,獻酬百拜。” 清 顧炎武 《日知錄·百拜》:“古人之拜,如今之鞠躬,故通計一席之間,賓主交拜,近至于百。” 郭沫若 《曆史人物·屈原研究》:“固執文言的夫子們對于前者叩頭百拜,對于後者則肆口漫罵。”
(2).猶言萬分。《老殘遊記》第七回:“能得先生去為我幫忙,我就百拜的感激了。”
詞語分解
- 百的解釋 百 ǎ 數名,十個十(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佰”代):百步穿楊。百兒八十。百分比。 喻很多:百草。百貨。百姓(人民)。百般。百煉成鋼。百無聊賴。百廢俱興(塶 )。 筆畫數:; 部首:白; 筆順編號
- 拜的解釋 拜 à 表示敬意的禮節:拜手(古代男子跪拜禮的一種)。拜忏。禮拜。回拜。 恭敬地:拜托。拜謝。拜讀。拜别。拜谒(.拜見;.瞻仰陵墓、碑碣)。 行禮祝賀:拜年。拜壽。 用一定的禮節授與某種名義或職位,或
網絡擴展解釋
“百拜”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
字面意義
指“多次行禮”,源自古代禮儀中的叩拜形式。例如《禮記·樂記》記載:“賓主百拜,終日飲酒而不得醉焉”,鄭玄注“百拜以喻多”,強調行禮次數之多,并非實指百次,而是象征禮節隆重。
-
引申含義
後引申為“萬分”,表達極度的尊敬或懇切之情。如清代張之洞書信中“跪請金安,男之洞百拜”,即用此意表示謙恭。
二、應用場景
- 古代禮儀:常見于賓主交往、祭祀等場合,體現周代禮制的繁瑣與莊重(參考《禮記》及唐代呂溫詩作)。
- 書面敬詞:後世在書信中沿用為對師長、尊長的敬稱,如“百拜頓首”表示懇求或緻謝。
三、文化背景
古人行禮形式多樣,“百拜”反映了對禮節的重視。顧炎武《日知錄》提到,古人行禮類似鞠躬,賓主反複行禮可達百次,側面印證了禮儀的複雜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如張之洞書信原文),可查閱的完整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百拜(bǎi bài)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向百姓行禮或者百姓向皇帝行禮。它由兩個部首組成,第一個部首是“白”,表示“百”,第二個部首是“拜”,表示“行禮”。它是一個多音字,可以讀作“bǎi”或者“bà”。
“百拜”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封建社會,皇帝是最高統治者,百姓則是臣民。百姓向皇帝行禮表示對其尊崇和忠誠。在當時的社會中,百姓參與朝廷或祭祀活動時必須行禮,這種禮儀行為就被稱為“百拜”。
在繁體字中,百拜的寫法為「百拜」。繁體字主要在台灣和香港地區使用,現代簡體字在大陸地區使用更廣泛。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百拜的字形有所不同。一種古代寫法是「百拜」,其中的“百”字寫作兩個相互連接的“十”字,表示“百”的概念;“拜”字寫作兩個手的形狀,表示行禮的動作。
以下是一些關于百拜的例句:
1. 他虔誠地百拜在皇宮前。
2. 百姓齊聲歡呼,紛紛向皇帝百拜。
除了百拜外,還有一些與之相關的詞語。例如,“行禮”、“參拜”等都與百拜有關,它們都表示向某人或某地尊敬地行禮。這些詞語可以用來描述類似的場景和動作。
作為百拜的反義詞,可以考慮“不敬”、“冷漠”等詞語,它們表示不尊重或者不在意的态度。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