搢撲的意思、搢撲的詳細解釋
搢撲的解釋
插撲于帶間。示以軍法警戒誓衆之意。撲,教刑之具。《呂氏春秋·季秋》:“司徒搢撲,北嚮以誓之。”《淮南子·時則訓》作“搢樸”。 高誘 注:“搢,插也。樸,以教導也,插置帶間,贊相威儀也。司徒主衆教導之也。”《禮記·月令》:“﹝季秋之月﹞司徒搢撲,北面誓之。” 孫希旦 集解:“撲,所以罰犯令者。搢,搢於帶間也。”
詞語分解
- 搢的解釋 搢 ì 插:搢笏。搢箭。 搖動:“披甲帶劍,挺铍搢铎。” 古人所佩的飾帶。 抑。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撲的解釋 撲 (撲) ū 輕打,拍:撲粉。撲蠅。撲打。 擊拂的用具:粉撲。 沖:撲滅。撲救。 相搏擊:相撲。撲跌。 跌倒:撲地。 伏:撲在桌上看書。 杖,戒尺,亦為中國周代九刑之一。 筆畫數:; 部首:扌;
網絡擴展解釋
“搢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1.基本釋義
- 搢:動詞,意為“插”(如插于腰間或衣帶間)。
- 撲:名詞,指古代施行教刑的刑具(類似戒尺或鞭杖)。
- 合義:将“撲”插在腰間,象征以軍法或教刑警示衆人,體現紀律約束的權威性。
2.曆史文獻出處
- 見于《呂氏春秋·季秋》和《禮記·月令》,描述司徒(古代官職)在儀式中将“撲”插于腰間,面向北方宣讀誓詞,以示嚴明法紀。
- 高誘注《呂氏春秋》時提到:“搢,插也;樸,以教導也”,強調其儀式性和威懾作用。
3.用途與象征
- 軍事與禮儀:用于軍隊或官方儀式,通過攜帶刑具表明執法權力,警示衆人遵守規範。
- 身份标識:司徒等官員佩戴“搢撲”,既是職責象征,也強化了儀式的莊重感。
4.延伸關聯
- 類似詞彙如“搢笏”(插笏闆于腰間)、“搢紳”(插笏于紳帶,代指士大夫),均與古代服飾禮儀相關。
“搢撲”是古代結合動作與刑具的儀式性行為,兼具實際執法功能與象征意義,反映了傳統禮法中的權威性和規範性。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禮記》《呂氏春秋》等文獻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搢撲是什麼意思
搢撲(jīn pū)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用雙手相互搓揉或拍打的動作。
拆分部首和筆畫
搢撲的部首是手(扌),總共有11個筆畫。
來源
搢撲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意指由于疲倦或寒冷而以手揉搓身體以産生熱量或舒緩疲勞的動作。
繁體
搢撲的繁體字為擒撲。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搢撲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含義和動作本質保持一緻。
例句
家長常常對小孩的手進行搢撲,以促進血液循環。
組詞
搢體(指通過鍛煉身體來強壯身體)
撲滅(指将火焰或光線消除)
近義詞
榨取、搓捏
反義詞
平抑、平均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