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驚恐擾動。《三國志·魏志·張既傳》:“ 太祖 徙民以充 河北 , 隴西 、 天水 、 南安 民相恐動,擾擾不安。” 晉 幹寶 《搜神記》卷五:“是歲夏,大疫,百姓竊相恐動。”《宋書·何承天傳》:“若但讁此三人,殆無所肅,開其一端,則互相恐動。”《資治通鑒·隋炀帝大業十一年》:“ 突厥 狂悖,勢何能為! 蕭瑀 遽相恐動,情不可恕。”
“恐動”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ǒng dòng,意為“驚恐擾動”,指因外界因素引發的群體性恐慌與不安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該詞強調由恐懼引發的群體性騷動,常見于描述社會動蕩或突發危機時的民衆反應。例如《三國志》記載因人口遷徙導緻百姓“相恐動,擾擾不安”;《搜神記》提到瘟疫時“百姓竊相恐動”,均體現集體性恐慌蔓延的特點。
古籍中的用法
構詞解析
“恐”為恐懼,“動”指擾動,組合後強調恐懼情緒引發的行為連鎖反應,多用于描述社會層面的不安定現象,而非個體心理狀态。
現代適用性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但在曆史文獻分析或特定文學創作中仍可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群體性恐慌的内涵。
以上信息綜合自權威古籍及詞典()。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三國志》《搜神記》等原始文獻。
恐動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恐和動。恐動的意思是害怕和動搖的狀态。
恐動的部首和筆畫分别是心(心字旁)和十畫。
恐動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論語·雍也》:“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内自省也。”其中“齊”的意思是平衡,而“内自省”則表示内心動搖和害怕的狀态。後來,恐動逐漸形成了一個常用詞彙。
恐動的繁體字是「恐動」。
在古時候,恐動的寫法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它的古代寫法類似于「恐動」,其中的「動」使用了較為獨特的寫法。
1. 他面對困難時,心中充滿了恐動。
2. 在這次地震中,人們的恐動情緒難以平息。
恐怖、恐懼、恐吓、恐驚等。
害怕、驚慌、不安等。
安定、鎮定、堅定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