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回歸;回還。《漢書·劉向傳》:“骨肉歸復於土,命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二班》:“兩兒遣逆先生,尚未歸復,必迷途矣。”
(2).歸服。《三國志·吳志·孫登傳》:“五年之外,十年之内,遠者歸復,近者盡力。”《資治通鑒·唐宣宗大中十年》:“ 己厖歷 今為可汗,尚寓 安西 ,俟其歸復牙帳,當加冊命。”
“歸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回歸;回還
指事物或人回到原來的位置、狀态。例如《漢書·劉向傳》中的“骨肉歸復於土”,以及《聊齋志異·二班》的“兩兒遣逆先生,尚未歸復”,均表示“返回、回歸”之意。
歸服
指因信服而重新歸順。如《三國志·吳志·孫登傳》中提到的“遠者歸復,近者盡力”,強調政治或情感上的歸附。
如需更全面的文獻例證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數據庫。
歸複(guī fù)一詞常用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意為回歸、重歸、複返等。它指的是人或物體返回原來的地方,回到最初的狀态,或者恢複到過去的狀态。
歸複的拆分部首是彳(chuò),其中“彳”代表行走之意。
歸複的總筆畫數為11畫。
“歸複”一詞最早見于《左傳》,是先秦時期的書籍,約創作于公元前5世紀。它是其中的一條記錄,用來描述人或物返回原處的動作。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彙被廣泛使用于古代文學作品中,成為了一種常見的表達方式。至今,它依然在現代漢語中得到使用。
歸複的繁體字為“歸復”,其中“復”字表示複返之意。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歸複的字寫作“歸複”。其中,“複”字是由“彳”和兩個襾部組成的。
1. 往日的友誼是否還能歸複到當初的狀态,隻有時間才能解答。
2. 他的身體狀況在接受治療後得到了明顯改善,歸複了過去的健康狀态。
1. 回歸(huí guī)
2. 返回(fǎn huí)
3. 複返(fù fǎn)
4. 歸原(guī yuán)
5. 還原(huán yuán)
1. 回返(huí fǎn)
2. 重返(zhòng fǎn)
3. 恢複(huī fù)
4. 複歸(fù guī)
1. 離去(lí qù)
2. 遷徙(qiān xǐ)
3. 脫離(tuō lí)
4. 丢失(diū sh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