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典冊的意思、典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典冊的解釋

亦作“ 典策 ”。1.記載典章制度等的重要冊籍。《左傳·定公四年》:“備物、典策、官司、彜器。” 楊伯峻 注:“典策謂典籍簡冊。”《三國志·魏志·陳留王傳》:“壬辰, 晉 太子 炎 紹封襲位,總攝百揆,備物典冊,一皆如前。” 宋 蘇舜欽 《上孫沖谏議書》:“然而典策之奧,治詞之法,不越此有言而又筆之者,斯亦可尚。” 柳亞子 《<二十世紀大舞台>發刊詞》:“雖然,熱心之事,無所憑藉,而徒以高文典冊,諷詔世俗,則權不 * 。”

(2).帝王的冊命。 南朝 梁 任昉 《到大司馬記室箋》:“以今月令辰,肅膺典冊。”《陳書·高祖紀上》:“今将授公典策,其敬聽朕命。” 宋 葉適 《宏詞》:“朝廷詔告典冊之文,當使曲直宏大,敷暢義理,以風曉天下,典、謨、訓、誥諸書是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典冊”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1. 字源結構

    “典”本義為重要的文獻或法則,《說文解字》釋為“五帝之書”,引申為經典規範;“冊”象形于竹簡編綴成書,後泛指書籍文獻。二者結合,構成“記錄重要内容的典籍”之意。

  2. 權威定義

    《現代漢語詞典》将“典冊”定義為“記載典章制度等重要内容的曆史文獻”,特指具有傳承價值的官方文書或經典著作,如《尚書》《禮記》等被曆代視為“典冊”的典範。

  3. 曆史演變

    先秦時期,“典冊”多指刻于甲骨、青銅或竹簡的政令文書。漢代以降,隨着紙本普及,詞義擴展至涵蓋經史子集,如《史記》載“周室典籍散佚,唯典冊存焉”,突顯其文化傳承功能。

  4.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典冊”多用于學術語境,強調文獻的權威性與曆史價值。例如“敦煌典冊”指代出土文獻的珍貴性;“典冊高文”則形容文辭莊重的經典文本,常見于文史研究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典冊”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1. 重要典籍的統稱
    指記載典章制度、曆史文獻等重要内容的書籍或冊籍。例如《左傳·定公四年》提到“備物、典策、官司、彜器”,這裡的“典策”即指典籍簡冊。宋代蘇舜欽在《上孫沖谏議書》中也提到“典策之奧”,強調其内容的深奧性。

  2. 帝王的冊命文書
    用于指代古代帝王封賞、任命官員的正式文書。如南朝梁任昉《到大司馬記室箋》中“肅膺典冊”,以及《陳書·高祖紀》中“授公典策”,均表示帝王冊封的權威性文件。

  3. 同“典策”
    作為“典策”的異寫形式,兩者可互通使用,常見于古籍中。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中的用例,可參考《左傳》《三國志》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哀烏八卦方位半會邊跋镳駕兵首成色抽繭垂涎打沖鋒東父短暗煩察複習槁項沒齒貴耳瑰儒桂轸黑虎大靈官黃金印繪絢擊谷警械眷盼钜迹連史紙梨面領掇令旨曆然羅畢綿糖名公镆鎁難看拍掌芹藻窮陸起手巾缺文桑蠶翣柳召伯樹稍工韶和韶鮮聲風木詩論石頭魚首悔手訊嗣宗題解徒語頑顔晚詣忤鱗枭首示衆下喬遷谷喜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