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容貌恭敬。 唐 韓愈 《寒食日出遊》詩:“各言生死兩追隨,直置心親無貌敬。” 宋 文天祥 《<指南錄>後序》:“北雖貌敬,實則憤怒。”
(2).謂肅然起敬。 唐 韓愈 《石鼎聯句》序:“見其老,頗貌敬之,不知其有文也。”
“貌敬”是由“貌”與“敬”組成的複合詞,指表面恭敬而内心缺乏真誠的态度。《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定義為“表面上表示尊敬”,強調外在行為與内在情感的不一緻性。該詞多用于描述人際交往中虛僞敷衍的狀态,例如“他雖口稱老師,實則貌敬而已”。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貌”本義為面容、外表,《說文解字》釋作“頌儀也”,引申為表象;“敬”原指嚴肅恭謹的态度,《禮記·少儀》載“賓客主恭,祭祀主敬”。二者組合後形成反諷意味,揭示表面禮儀與真實态度之間的矛盾。商務印書館《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指出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多用于官場應酬場景。
在語用層面,“貌敬”屬于貶義詞,常見于書面語體,與“虛與委蛇”“陽奉陰違”構成近義關系,但更側重禮儀形式與情感實質的背離。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虛詞詞典》特别提示,該詞多用于上級對下級或地位不對等的人際關系描述,如“下屬對領導的貌敬常源于畏懼而非真心”。
“貌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表面恭敬
指僅在态度或表情上表現出尊敬,但缺乏真誠。例如宋代文天祥在《<指南錄>後序》中描述元朝使者“北雖貌敬,實則憤怒”,即表面恭敬實則敵視。
因外貌或舉止産生的敬意
唐代韓愈在《石鼎聯句》序中提到“見其老,頗貌敬之”,指因對方年長而肅然起敬,但未深入了解其内在。
建議在閱讀古籍時結合語境理解該詞,避免混淆其本義與引申義。
謷然八法針寶塔山襃引背弓邊果側不楞策度查證車府令嗤嫌沖泊傳授代銷墊溺二九反樸歸真風鬟霧鬓覆帖稿子戈壁灘蠱喪郊隧揭箧探囊進顯酒座老面老頭皮仂句麗格離磬流悅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盧盧麻沸湯賣力毛邊紙奈久腦鏡逆令你那巧宦青蒲清素歧視屈摺繩厥祖武聲均瘦鶴疏客輸嘴私罰索酒瑣瑣碌碌同懷推頓退課挽運微利斡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