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嘗麥的意思、嘗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嘗麥的解釋

古代的一種歲典。天子于孟夏麥收時先在寝廟薦祭,然後嘗食新麥。《逸周書·嘗麥》:“維四年孟夏,王初祈禱於宗廟,乃嘗麥於太祖。” 朱右曾 校釋:“《月令》孟夏之月,農乃登麥。天子乃以彘嘗麥,先薦寝廟, 成王 始舉行此禮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嘗麥”是古代中國農耕文化中的一項重要祭祀儀式,指新麥收獲後,以麥食祭祀祖先或神靈,表達感恩并祈求豐年的習俗。該詞最早見于《禮記·月令》,其中記載“孟夏之月,農乃登麥,天子乃以彘嘗麥,先薦寝廟”,強調帝王在夏季初以新麥祭祀宗廟的禮儀。

從語義構成看,“嘗”字本義為品嘗,引申為祭祀中的獻享行為;“麥”指五谷之一,象征農耕成果。據《周禮·天官》所述,嘗麥儀式由專職官員“甸師”負責籌備,需選取優質麥粒制成祭品,體現對自然饋贈的敬畏。漢代《風俗通義》補充,民間亦有“麥熟薦新”的習俗,農戶将第一批收獲的麥子供奉于祠堂,形成“家祭”與“國祭”并行的文化傳統。

這一詞彙承載着三重文化内涵:其一為“報本反始”,《禮記·郊特牲》稱“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嘗麥儀式通過物質獻祭強化族群認同;其二為“順天應時”,《齊民要術》記載麥類作物“秋種夏熟”,嘗麥标志着農時周期的更疊;其三為“祈福禳災”,《荊楚歲時記》提及部分地區以麥制餅投河,寓意驅除水患。現代漢語中,“嘗麥”仍用于描述某些鄉村保留的傳統祭祀活動。

網絡擴展解釋

“嘗麥”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重要祭祀儀式,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1. 基本定義
    指周天子在孟夏(農曆四月)麥收時,先在宗廟舉行祭祀,再品嘗新麥的禮儀活動。這一儀式被收錄于《逸周書·嘗麥》篇,是先秦時期重要的農事祭祀典制。

  2. 儀式流程

    • 時間:每年孟夏麥熟時節
    • 地點:宗廟(尤其是供奉太祖的寝廟)
    • 流程:先向祖先神靈獻祭新麥,再由天子親自品嘗,象征感恩豐收并宣告新麥可食。
  3. 曆史背景
    據朱右曾對《逸周書》的校釋,此禮始于西周成王時期,後與《禮記·月令》記載的“孟夏之月,天子以彘嘗麥,先薦寝廟”形成制度延續。

  4. 文獻與文化延伸
    唐代張說《端午三殿侍宴應制探得魚字》中“助陽嘗麥彘,順節進龜魚”的詩句,說明此儀式在後世文學中仍具象征意義。

嘗麥既是農耕文明中“敬天法祖”的禮儀體現,也通過天子親嘗新麥的行為強化了君權與農事的關聯,成為古代禮制與農業生産結合的重要案例。

别人正在浏覽...

愛樂抱廈秉操兵鋒布藝慘暗粲然可觀長斧初化出入無間翠鬟啿啿到敢抵足談心斷糧遁逸蠹葉防緝番情飛言高遁龜化城滾熱酣嬉淋漓汗星何幸滑不唧溜虎阚堅持迦文踖陵決坼焌糟堪稱苛法攬活麗景慢愚旻靈目禁鳥雀傾柯丘首取保候審柔色森纚上不在天,下不着地熌灼釋獲時菊手摹瘦怯水系托塔天王尉遲恭文蛋遐坂相紛相憐愛骁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