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吳 地所産的鹽。以潔白著稱。為四方所食。 唐肅宗 時,鹽鐵鑄錢使 第五琦 于兩 淮 所煮鹽以潔白著名,後亦稱兩 淮 生産的鹽為 吳 鹽。 唐 李白 《梁園吟》:“玉盤楊梅為君設, 吳 鹽如花皎白雪。” 宋 周邦彥 《少年遊·商調》詞:“ 并 刀如水, 吳 鹽勝雪,纖手破新橙。” 清 陳維崧 《滿江紅·江村夏詠》詞之一:“籬筍細醃紅縷豉, 吳 鹽小下銀絲鯽。”
(2).喻白發。 清 陳維崧 《賀新郎·秋夜呈芝麓先生》詞:“我在京華淪落久,恨 吳 鹽隻點愁人髮。” 清 黃景仁 《發颍州》詩:“預恐清鏡裡,兩鬢堆 吳 鹽。”
“吳鹽”是一個具有曆史、文化和文學多重含義的詞彙,其核心解釋如下:
指代優質鹽品
“吳鹽”最初指古代江淮地區(今江蘇、安徽一帶)生産的海鹽。其特點是顔色雪白、質地細膩、味道清淡,被視為鹽中上品。
文學意象
在詩詞中,“吳鹽”常被賦予美感,如李白《梁園吟》中“吳鹽如花皎如雪”,以鹽的潔白形容楊梅的晶瑩;宋代周邦彥《少年遊》則用“吳鹽勝雪”烘托場景的雅緻。
比喻白發
清代詩詞中,“吳鹽”被用來借指白發,如陳維崧《賀新郎》中“恨吳鹽隻點離人發”,以鹽的白色暗喻歲月滄桑。
争議解釋
個别資料提到“吳鹽”指“無鹽可用,形容貧窮”,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誤傳或特定語境下的引申。
“吳鹽”既指古代江淮優質鹽品,也是文學中象征純淨與滄桑的意象,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含義。
吳鹽是指江蘇吳縣産出的鹽。該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吳(wú)和鹽(yán)。吳的拆分部首是口,吳的筆畫數是三;鹽的拆分部首是钅,鹽的筆畫數是十。吳鹽這個詞來源于吳縣的地域和鹽的生産。
吳鹽的繁體字為「吳鹽」。繁體字中的「吳」與簡體字的「吳」部首無差異,「鹽」中的「鹿」部表示與「鹽」字相同的意思。
古時候,鹽的寫法有多種。有記載顯示,鹽早期的寫法類似于「鹽」,表示鹽的原始形态。後來,「鹽」的寫法在漢字字形演變中逐漸定型。吳在古時候的寫法沒有明确的記錄,可能是類似于現代的「吳」或者「吾」。
吳鹽盛産于江蘇吳縣,以其味道鮮美、質量優良而聞名。
組詞:鹽池、鹽井、鹽塊、鹽湖等。近義詞:江鹽、吳縣鹽、蘇鹽等。反義詞:非鹽、白鹽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