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割脖子,自6*殺。《公羊傳·宣公六年》:“君将使我殺子,吾不忍殺子也。雖然,吾亦不可復見吾君矣。遂刎頸而死。” 何休 注:“勇士自斷頭也。”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一:“妻仰天而嘆,刎頸而死。” ********* 《警告6*全6*國父老書》:“殺身成仁,刎頸殉國。”
(2).指刎頸交。《東觀漢記·田邑傳》:“ 衍 與 邑 素誓刎頸,俱受重任。” 唐 楊炯 《原州百泉縣令李君神道碑》:“付同心之雅會,訖刎頸之良遊。” 清 梁章鉅 《退庵隨筆·交際》:“躡足附耳,自謂知心;接膝撫肩,濫許刎頸。”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刎頸漢語 快速查詢。
“刎頸”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兩層主要含義:
“刎頸”的引申義“刎頸交”是中國文化中表達友情的經典典故,需注意其特定文化背景。現代漢語中,直接使用“刎頸”多指字面割頸行為,而“刎頸之交”則固定為成語。
刎頸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切斷頸部以緻死亡。該詞的構成是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第一個字是“刂”(dāo),代表刀的意思,是一個偏旁部首;第二個字是“頸”(jǐng),代表頸部的意思,是一個形聲字。根據筆畫計算,刎頸這個詞的總共有10個筆畫。
刎頸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齊物論》:“窮則判之,富則搖之,貴則刎之,賤則千之。”其中的 “貴則刎之”指的是當權力和地位變得過于重要時,人們會為了争奪和保持這些利益而不擇手段甚至不惜殺戮。繁體字中刎頸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刎頸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略有不同。字形取自中國古代殷商甲骨文形體的會意字,刎字代表刀劈人的意思,頸字代表脖子的形狀。古代的字形更加傳神和直觀,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刎頸行為的觀察和描繪。
1. 這個罪犯因為刎頸害人,被************。 2. 不要輕易應許别人刎頸之事,保持理智與善良的行為是我們應該堅持的。
刎頸刀、刎頸毒、刎頸舞、刎頸自殺。
割喉、弑君、斬頸。
保護、拯救、和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