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房屋建筑。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大统寺》:“馆阁崇宽,屋宇佳丽。”
(2). 北宋 有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阁,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通称“馆阁”。 明 代将其职掌移归翰林院,故翰林院亦称“ 馆阁 ”。 清 代沿之。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二:“ 端拱 中,始分三馆,书万餘卷,别为祕阁,命 李至 兼祕书监, 宋泌 兼直阁, 杜镐 兼校理,三馆与祕阁始合为一,故谓之‘馆阁’。” 明 徐渭 《代云南策问》之三:“苟在德学高等,可备凝丞,则另为一科,以储馆阁之养。” 清 查慎行 《陈乾斋乞假省亲》诗:“馆阁清才传子弟, 蓬壶 归路著神仙。”
(3).指典雅庄重。 清 钮琇 《觚賸续编·醉隐记》:“﹝ 区大相 ﹞居词垣十五年,所著多馆阁之作。”参见“ 馆阁气 ”。
馆阁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析:
“馆” 本指房舍建筑(《说文解字》:“馆,客舍也”),后引申为官方机构场所;“阁” 原意为门闩(《说文解字》:“阁,所以止扉也”),后指楼阁式建筑。二者结合后,“馆阁” 特指中国古代中央政权中掌管典籍编纂、文书起草的官方文化机构,如宋代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合称“三馆”,秘阁、龙图阁等统称“阁职” 。
馆阁制度成熟于唐宋时期,核心职能包括:
该制度延续至明清,虽机构名称演变(如清代四库馆),但始终承担国家文化中枢职能。
馆阁因长期主导官方文书写作,形成独特的“馆阁体”风格:
此类风格因符合统治需求而成为科举取士标准,但也因程式化倾向受到文人批评。
当代语境中,“馆阁”主要用于历史学研究术语,指代古代中央文化机构及其制度,是理解中国传统政治与文化互动关系的关键切入点。其文献遗产(如《四库全书》)及职官制度研究,至今仍是文史领域重要课题 。
参考来源:
“馆阁”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其具体释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三方面:
宋代官署
北宋时期,“馆阁”是掌管图书典籍、编修国史的官方机构统称,包括“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和“秘阁”“龙图阁”等阁。这些机构负责文献整理、修撰史书及典藏重要典籍,如宋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端拱年间三馆与秘阁合并,职能合一。
明清演变
明代将馆阁职能并入翰林院,因此“馆阁”成为翰林院的代称,清代延续这一用法。
房屋建筑
早期(如北魏)指代宏伟宽敞的建筑,如《洛阳伽蓝记》描述大统寺“馆阁崇宽,屋宇佳丽”。
文体与书体
馆阁人员常需撰写应制诗文,形成“馆阁体”,特点为典雅工整、庄重规范,影响了明清科举和官方文书风格。
馆阁制度对古代文化传承起到关键作用,尤其在典籍保存和史书编修领域。其衍生的“馆阁体”也反映了官方审美标准,但后期因过于程式化受批评。
提示:若需更完整的历史细节,可参考《石林燕语》《洛阳伽蓝记》等文献,或查看来源网页(如、)。
绑腿跰跚比义材器常从倡议书楚词淳默怵心摧朽拉枯大伯爷电波氎旃斗艸队帅多早晚废私立公丰积焚舟概尊甘冽借字儿金丝雀眷属蹶倒扛哄昆冈蜡蒂腊田卖贵麻线绵绵不绝岷峨命蒂酿采蜺雾朴勇贫下颇回蒲桃酒清晨欺善怕恶忍愧沙暴数量词暑疟顺随腾水踢飞脚题破绨缯推船吐文无比店挦剥现形小鬟枭猛戏法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