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帙的意思、負帙的詳細解釋
負帙的解釋
亦作“ 負袟 ”。背負書籍。謂遊學外地,勤奮讀書。《梁書·武帝紀中》:“朕思闡治綱,每敦儒術,軾閭闢館,造次以之。故負袟成風,甲科間出,方當置諸周行,飾以青紫。”《魏書·邢巒傳》:“ 巒 少而好學,負帙尋師,家貧厲節,遂博覽書傳。” 南朝 陳 徐陵 《在北齊與宗室書》:“或有漁獵三史,紛綸五經,都講開黌,詩生負帙。”《隋書·經籍志一》:“四方鴻生鉅儒,負袠自遠而至者,不可勝算。”
詞語分解
- 負的解釋 負 (負) ù 馱,背(坕 ):負米。負疚。負重。如釋重負。負荊請罪。 擔任:擔負。負責。負累(噄 )。負罪。負荷。忍辱負重。身負重任。 仗恃,依靠:負隅頑抗。自負(自以為了不起)。 遭受:負傷。負屈
- 帙的解釋 帙 ì 書、畫的封套,用布帛制成。 整理書籍:“書亂誰能帙,杯幹自可添”。 量詞,用于裝套的線裝書。 筆畫數:; 部首:巾;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負帙”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fù zhì,其核心含義為背負書籍,常用來形容遊學外地、勤奮讀書 的狀态。
詳細解析:
-
字義拆分
- 負:本義為“背負、攜帶”,引申為“擔負、依仗”。
- 帙:原指“書套”或“包書的布帛”,後泛指書籍、卷冊。
-
整體釋義
二字組合後,字面指“背着書箱或書籍”,實際用于描述求學之人攜帶書籍遠行、刻苦攻讀 的情景,帶有對勤學精神的贊美。
-
其他寫法
該詞在古籍中亦寫作“負袟”,屬于異形詞,含義相同。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例如描述古代書生遊學、文人治學的形象,強調其不畏艱辛、專注求學的态度。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負帙(fù zhì)這個詞是指繁重的責任或負擔。它由兩個部首組成:負(貝部)和帙(巾部)。負帙共有9畫,其中負部有3畫,帙部有6畫。
負帙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在《詩經·小雅·負薪》裡有提到“負薪負帚,與子偕偕”。這裡的“負帚”即是負帙的早期形式。在古代,寫字的方式和現在略有不同,采用的是豎行的筆畫,而非現在的橫行筆畫。
繁體字“負紙”是“負帙”的繁體形式,在繁體字中,“負”和“帙”的字形稍有不同,但意思是一緻的。
在使用負帙這個詞時,可以組詞如“負帙重任”、“擺脫負帙”等。近義詞可以是“擔負”、“負重”等,而反義詞可以是“輕松”、“解脫”等。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一直負帙照顧家人,從不言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