麤缯的意思、麤缯的詳細解釋
麤缯的解釋
亦作“麄繒”。粗制的絲織品。 宋 蘇轼 《和董傳留别》:“麤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宋 陸遊 《白發》詩:“未午舂炊餘脫粟,乍寒包裹有麄繒。”
詞語分解
- 麤的解釋 麤 ū 同“粗”。 筆畫數:; 部首:鹿; 筆順編號:
- 缯的解釋 缯 (繒) ē 古代對絲織品的總稱:缯纩(絲織品和絲綿的合稱)。缯彩。 缯 (繒) è 捆,紮:把這根竿子缯好。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麤缯”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字形與演變
- 麤:由三個“鹿”字疊加而成,本義指群鹿奔跑時揚起的塵土,後引申為“粗糙、粗劣”之意。現代簡化為“粗”。
- 缯:古代對絲織品的統稱,如《說文解字》注:“缯,帛也。”
2.詞義解析
- 字面含義:指“粗制的絲織品”,即質地粗糙的絲綢或布匹。
- 引申意義:常被用于詩詞中,象征簡樸的生活或清貧的境遇。例如陸遊詩句“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和董傳留别》),以“麤缯”暗喻物質匮乏但精神富足的狀态。
3.文學引用
- 在用戶提供的詩句中,“麤缯”與“白發”“父子蓬窗”等意象結合,進一步烘托出詩人晚年淡泊自守、安貧樂道的心境。
4.現代使用
- 當代語境中,“麤缯”已罕見,多作為文學典故或曆史詞彙出現。其簡化形式“粗缯”更常見于書面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紡織品分類或相關詩詞背景,可參考權威古籍或文學解析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麤缯》的意思
《麤缯》(cū léng),古代漢字詞語,意為粗糙且松散的紗線。
拆分部首和筆畫
《麤缯》的部首是糸(mì,絲的意思),全字一共有20畫。
來源
《麤缯》最早出自《詩經·小雅·麟之趾》一篇中。在古代,紡織品的制作是十分重要的生産活動,紡織品如絲綢、棉布等常常被賦予象征着文明和美好的意義。而在這篇詩中,描述了粗糙、松散的麻線,傳達出了一種不完美和不正常的形象。
繁體
《麤缯》的繁體字為「麤繃」。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麤缯》在古漢字中的寫法為:
麤:麥(麥)+ 忄(心)+ 貝(貝)+
缯:糸(糸)+ 豕(豕)+ 左耳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