麤缯的意思、麤缯的詳細解釋
麤缯的解釋
亦作“麄繒”。粗制的絲織品。 宋 蘇轼 《和董傳留别》:“麤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宋 陸遊 《白發》詩:“未午舂炊餘脫粟,乍寒包裹有麄繒。”
詞語分解
- 麤的解釋 麤 ū 同“粗”。 筆畫數:; 部首:鹿; 筆順編號:
- 缯的解釋 缯 (繒) ē 古代對絲織品的總稱:缯纩(絲織品和絲綿的合稱)。缯彩。 缯 (繒) è 捆,紮:把這根竿子缯好。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麤缯(cū zēng)是古漢語詞彙,指粗糙的絲織品或劣質的絲綢。其含義可從字源、典籍用例及權威辭書解釋三方面詳細闡述:
一、字義解析
- 麤:為“粗”的異體字,《說文解字》釋為“行超遠也”,引申指質地粗糙、不精緻。《康熙字典》引《玉篇》注:“麤,疏也,大也,物不精也”。
- 缯:古代絲織品的總稱。《說文解字》載:“缯,帛也”,《急就篇》顔師古注:“缯者,帛之總名”。
二字組合強調絲織品的粗劣質地。
二、典籍用例
蘇轼《和董傳留别》名句“麤缯大布裹生涯”為經典例證,此處“麤缯”與“大布”(粗麻布)并列,形容衣着簡樸。明代《天工開物》亦提及低等絲綢“質粗而紋疏”,可佐證“麤缯”的工藝特征。
三、權威辭書釋義
- 《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為“粗制的絲織品”,歸入“粗劣織物”語義範疇。
- 《漢語大字典》:釋“麤”含“粗糙不精”義項,引《周禮》“麤布”鄭玄注“麤猶惡也”,印證其品質屬性。
“麤缯”是具象化描述古代低檔絲綢的專稱,承載物質文化史信息,其釋義立足于字源考據、文獻實證及辭書定論。
參考文獻來源
- 《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 《康熙字典》(同文書局石印版)
- 蘇轼《東坡全集》(四部叢刊景宋本)
- 宋應星《天工開物》(崇祯刻本)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麤缯”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字形與演變
- 麤:由三個“鹿”字疊加而成,本義指群鹿奔跑時揚起的塵土,後引申為“粗糙、粗劣”之意。現代簡化為“粗”。
- 缯:古代對絲織品的統稱,如《說文解字》注:“缯,帛也。”
2.詞義解析
- 字面含義:指“粗制的絲織品”,即質地粗糙的絲綢或布匹。
- 引申意義:常被用于詩詞中,象征簡樸的生活或清貧的境遇。例如陸遊詩句“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和董傳留别》),以“麤缯”暗喻物質匮乏但精神富足的狀态。
3.文學引用
- 在用戶提供的詩句中,“麤缯”與“白發”“父子蓬窗”等意象結合,進一步烘托出詩人晚年淡泊自守、安貧樂道的心境。
4.現代使用
- 當代語境中,“麤缯”已罕見,多作為文學典故或曆史詞彙出現。其簡化形式“粗缯”更常見于書面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紡織品分類或相關詩詞背景,可參考權威古籍或文學解析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凹版印刷白沫悲路岐邊防站表尺炳靈寺石窟虿盆朝昔粗迹丹飙當闌打野鍛鍊餓老鸱防空壕凡汞法曲昲悅負勇幹健告老過式果粥寒華函授簡傲賤皮賤肉轎封交滙節目介義積戀靜厚卺飲酒租梁辀斂屦連文狸物栗玉硯镂句律候率實緑葉緑花草描花魔爪甯野秾俊攀援莖破巢餘卵青祥取青妃白紉鍼十萬樹上開花鎖系踏拉停交貯苦同案席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