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帝王號令,如人之汗,一出不複收。《易·渙》:“九五,渙汗其大號。” 孔穎達 疏:“人遇險阨驚怖而勞,則汗從體出,故以汗喻險阨也。九五處尊履正,在號令之中,能行號令以散險阨者也。” 朱熹 本義:“九五巽體,有號令之象,汗謂如汗之出而不反也。”
(2).謂帝王發布號令。 清 錢謙益 《故南京國子監祭酒石門許公合葬墓志銘》:“先帝誅逆表忠,渙汗大號。” 康有為 《敬謝天恩并統籌全局折》:“故今欲變法,請皇上統籌全局,商定政體,自百司庶政,用人交外,并草具綱領條目,然後渙汗大號,乃與施行。”
“渙汗大號”是一個源自《易經》的成語,其含義與古代帝王權威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字面指“如汗水般不可收回的宏大號令”,比喻帝王發布的命令具有不可逆轉的權威性,如同汗水一旦流出便無法收回。
引申意義
後泛指任何具有決定性、不可更改的重大聲明或命令。
《易經》淵源
出自《周易·渙卦》九五爻辭:“渙汗其大號”,原指帝王在危難時發布號令,如同人因險厄出汗,需通過權威命令化解危機。
曆史注解
唐代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解釋:“汗”象征險厄,帝王通過發布命令(“大號”)來消除困境,強調其至高無上的權力。
古代用例
清代錢謙益在墓志銘中寫道:“先帝誅逆表忠,渙汗大號”,體現帝王命令的權威性。
現代擴展
可用于形容政府、機構等發布的不可更改的正式指令,但需注意語境莊重性。
“渙汗大號”以生理現象“汗”比喻帝王命令的不可逆性,兼具曆史厚重感與文學意象,適用于強調權威性、嚴肅性的語境。使用時需注意其傳統色彩,避免泛化。
《渙汗大號》這個詞是指人體出汗或者流汗的一種現象。渙汗大號的拆分部首是水部和口部,共有13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渙汗大號的繁體形式是「渙汗大號」,其中「號」是現代寫法中的「號」的繁體形式。
以下是渙汗大號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渙:䋲+氵+冄
汗:氵+幹
大:人+一+大
號:口+丂
一些例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渙汗大號》這個詞的意思:
1. 運動後,他的臉上渙汗大號,直到濕透了衣服。
2. 他站在太陽底下曝曬了一整個下午,不停地渙汗大號。
以下是一些與渙汗大號相關的詞語:
組詞:汗流浃背、汗水淋漓、大汗淋漓、出汗如雨
近義詞:出大汗、大量流汗、汗如雨下
反義詞:無汗出世、不流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