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犯由的意思、犯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犯由的解釋

(1).罪狀。 宋 周密 《武林舊事·元夕》:“京尹幕次,例占市西坊繁鬧之地……其前列荷校囚數人,大書犯由雲:‘某人為不合搶撲釵鐶,挨搪婦女。’”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若問着此一節呵如何訴休?你便索與他箇知情的犯由。”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親查閱》:“驗年貌,問明犯由。”

(2).“ 犯由牌 ”的省稱。《水浒傳》第二七回:“ 東平 府尹判了一箇‘剮’字,擁出長街。兩聲破鼓響,一棒碎鑼鳴;犯由前引,混棍後催。”《警世通言·計押番金鳗産禍》:“ 慶奴 不合因姦殺害兩條性命,押赴市曹處斬。但見:犯由前引,棍棒後隨。”詳“ 犯由牌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犯由”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含義及用法:

一、基本解釋

  1. 罪狀
    指犯罪行為的具體事實或法律認定的罪名,常見于古代司法文書或文學作品中。例如:

    • 宋代周密《武林舊事》記載,官府在元夕時展示囚犯的“犯由”,如“某人為不合搶撲钗環,挨搪婦女”。
    • 元代王實甫《西廂記》中提及“知情的犯由”,即指需要陳述的罪行細節。
  2. “犯由牌”的簡稱
    古代處決犯人時公示罪狀的木牌或告示。如《警世通言》中記載“讀犯由牌,押赴市曹處斬”,表明其作為司法程式的一部分。


二、曆史出處與用法


三、近義詞與相關概念


四、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犯由”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司法領域則使用“罪狀”“犯罪事實”等更規範的表述。例如研究古代法律時,可能引用“犯由牌”作為司法公示的例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如《西廂記》《武林舊事》中的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二

犯由:拆分部首和筆畫

犯由(讀音:fàn yóu),是一個漢字詞語,拼音為fànyóu。犯由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犬”,右邊的部首是“田”。整個漢字共有八個筆畫。

犯由:來源和繁體

《犯由》這個詞最早來源于《詩經·大雅·蕩》:“大徹上帝,犯天子哉?維是犯天子哉。”這裡的“犯天子”意為觸犯天子,違背天子的意願。後來演變成現代漢語中的“犯由”,表示違反法律或規定。

在繁體字中,犯由的寫法為「犯由」,構造和簡體字一樣,也由犬和田兩個部首組成。

犯由: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曾多次變化。根據《康熙字典》中的記載,古時候犯由的寫法為「犯」+「宀」。

犯由:例句

1. 他因為犯由被判了三年徒刑。

2. 請大家遵守交通規則,不要犯由。

3. 如果你敢犯由,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犯由: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犯罪、犯罪心理、犯罪分子、犯罪預防、犯罪行為、犯罪記錄、犯罪學。

近義詞:違法、觸犯、違反、背離。

反義詞:守法、遵循、執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