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reak off;dissociate;stop;severe]∶中斷聯繫
斷絕來往
斷絕朋友關系
(2) [discontinue]∶不再連貫
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唐·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1).原來連貫的不再連貫;原來有聯繫的失去聯繫。《管子·幼官》:“方外旗物尚白,兵尚劍,刑則紹昧斷絶。” 尹知章 注:“其用刑則斷晝之昧斷絶而戮之也。” 唐 綦毋潛 《春泛若耶》詩:“幽意無斷絶,此去隨所偶。” 梁斌 《紅旗譜》四五:“學校和外界斷絕了聯繫。”
(2).猶拒絕。《東觀漢記·明德馬皇後傳》:“及上欲封諸舅,太後輒斷絶曰:‘吾計之熟矣,勿有疑也。’”
(3).妙絕;絕無僅有。 唐 張鷟 《遊仙窟》:“細腰偏愛轉,笑臉特宜嚬。真成物外寄稀物,實是人間斷絶人。”
(4).徹底。 清 李漁 《比目魚·肥遁》:“夫人,不是我遲疑觀望,隻因有心辭官,要辭箇斷絶,不要辭了官頭,又留箇官尾。”
(5).形容極其悲傷。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五:“ 伯文 以次呼家中大小,久之,悲傷斷絶,曰:‘死生異路,不能數得汝消息,吾亡後,兒孫乃爾許大!’” 南朝 宋 鮑照 《東明行》:“涕零心斷絶,将去復還訣。” 宋 蘇轼 《中秋月寄子由》詩之二:“欲和去年曲,復恐心斷絶。”
(6).指死亡。《世無匹》第一回:“ 非煙 哀慟痛恨,又被老鴇羞辱了一場,當夜懸梁自盡。 權一庵 聞知斷絶,心中甚覺暢快。”
(7).判決完畢。 宋 王安石 《賜敕獎谕權大理少卿蔡冠卿》:“四月一日已前下寺公案,并已斷絶。”
"斷絕"是現代漢語中表示關系或狀态徹底終止的動詞,其核心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釋義差異。根據權威辭書解釋可分為以下四個層面:
一、基礎語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斷絕"定義為"使原來連貫的事物不再連貫",強調事物間連續性的強制終止。該詞常與"關系""聯繫""往來"等抽象名詞搭配,例如"斷絕外交關系""斷絕經濟援助"。
二、引申含義 《漢語大詞典》補充其引申義為"徹底消除或阻隔",適用于具體與抽象雙重範疇。具體層面如"斷絕水源",抽象層面如"斷絕邪念",體現該詞從物理阻斷向精神層面的語義延伸。
三、法律範疇 在法律術語中,《法學大辭典》特别指出"斷絕"具有民事關系終止的法律效力,如《民法典》規定的"斷絕父子關系"雖非法定程式,但可産生繼承權消滅等實際法律後果。
四、曆史語用 王力《古代漢語》收錄的《漢書·霍光傳》用例"(光)與上官桀斷絕"顯示,該詞早在漢代已具備現代語義特征,證明其語義穩定性超過兩千年。
“斷絕”是一個動詞,指原本存在聯繫或連貫的事物被中斷或終止。以下是詳細解釋:
中斷聯繫
指人與人、事物與事物之間原有的關聯被切斷。例如:
不再連貫
描述原本連續的狀态被打破。例如:
常見翻譯為break off、sever(如“sever connections”)。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現代文學及詞典解釋,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管子·幼官》《東觀漢記》等文獻來源。
擺老資格梆子畢恭畢敬並邊不抵草棘陳述句傳發創化出化绌遣搗喇盜馬等類電逝豆角段聯輀柩風廊概衆根實弓身鬼吏孤經漢中號碼歡言就職帣鞲空幽良宵美景斂怨求媚靈仙魯連矢路易緑圖麻列迷行内朝黏連跑墒豈安搶種青雲交入贅喪期颯焉世界紀錄獸罟收殺死公爣爣滔土缇萦推想偉悍卧魚顯化攜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