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帽子與腰帶。《禮記·内則》:“冠帶垢,和灰請漱。” 宋 司馬光 《晚食菊羹》詩:“歸來褫冠帶,杖履行東園。” 明 沉鲸 《雙珠記·棄官尋父》:“今日解了冠帶,扮做常人。輕囊健步,有何不可?”《老殘遊記》第三回:“隻畫了一箇人,仿佛 列子 禦風的形狀,衣服冠帶均被風吹起。”
(2).戴帽子束腰帶。《戰國策·楚策一》:“ 秦王 聞而走之,冠帶不相及。” 三國 魏 曹操 《薤露》詩:“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彊。” 唐 韓愈 《送石處士序》:“﹝先生﹞冠帶出,見客,拜受書禮于門内。”《紅樓夢》第六二回:“ 寳玉 清晨起來,梳洗已畢,便冠帶了。”
(3).指裝束,打扮。《秦併六國平話》卷中:“ 楚 陣 韓員 打扮虎皮磕碯……此人如何這般冠帶?名呼做 殺虎壯士 。”
(4).本指服制,引申為禮儀、教化。《韓非子·有度》:“兵四布於天下,威行於冠帶之國。” 宋 洪邁 《容齋四筆·饒州風俗》:“ 宋 受天命,然後七 閩 、二 浙 與 江 之西東,冠帶詩書,翕然大肆。” 楊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記》第五章引《宣布滿清皇室罪狀檄》:“山河依舊,先人之廬墓可親;冠帶奚存,九世之仇讎宜復。”
(5).謂使習禮儀。《舊唐書·玄宗紀下》:“膜拜丹墀之下,夷歌立仗之前,可謂冠帶百蠻,車書萬裡。” 明 張居正 《拟唐回鹘率衆内附賀表》:“冠帶 月支 ,旅應騶牙之瑞,梯航日出,鹹輸象齒之珍。”
(6).比喻封爵,官職。《戰國策·魏策四》:“且夫 魏 一萬乘之國,稱東藩,受冠帶,祠春秋者,以為 秦 之強足以為與也。”《明史·唐胄傳》:“遇赦復冠帶,卒。”
(7).指官吏、士紳。《文選·張衡<西京賦>》:“冠帶交錯,方轅接軫。” 薛綜 注:“冠帶,猶搢紳,謂吏人也。”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涉務》:“ 晉朝 南渡,優借士族;故江南冠帶,有才幹者,擢為令僕已下尚書郎中書舍人已上,典掌機要。” 宋 葉適 《北村記》:“相為市者,皆魚蝦之友,菱芡之朋,而冠帶車馬之來絶矣。” 明 張煌言 《祭延平王文》:“中原冠帶,夾道壺漿。”
(8).指男子。 清 吳熾昌 《客窗閑話初集·雙缢廟》:“盈盈弱女,僭稱冠帶之雄。渺渺丈夫,反襲裙釵之飾。”
“冠帶”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詞義
“冠”指古代男子束發所用的頭冠,“帶”為系于腰間的衣帶,二者合稱代指士大夫階層的正式裝束。《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頂冠與衣帶,古代官員服飾”,這一裝束自周代起成為身份等級的象征,如《禮記·内則》載“冠帶垢,和灰請漱”,強調其禮儀屬性。
二、禮制延伸
在禮法體系中,“冠帶”引申為成年禮的代稱。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女子十五歲行笄禮後,需佩戴相應冠帶以标志成年,《禮記·曲禮》中“二十曰弱,冠”即體現此制。漢代鄭玄注疏稱“冠帶,所以整其容儀”,凸顯其社會規範功能。
三、文學意象
古典文學中,“冠帶”常喻指仕宦階層或文明禮儀。司馬遷《史記·天官書》以“冠帶”代指中原禮教之邦,與“夷狄”形成文化對比;王維《寓言》詩“奈何軒冕貴,不與布衣言”中的“軒冕”即冠帶體系延伸的意象表達。
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解讀與傳統文化研究,《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仍保留其古語詞屬性,标注為“古代士大夫的裝束,借指禮儀文明”。
“冠帶”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以下幾類:
字面含義
指“帽子”與“腰帶”,是古代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如《禮記》提到“冠帶垢,和灰請漱”,說明其日常清潔的重要性。
禮儀與身份象征
冠帶作為穿戴行為,象征文明與教化。古代帝王、官吏通過冠帶彰顯地位,《戰國策》記載“秦王聞而走之,冠帶不相及”,體現其與尊貴身份的關聯。此外,冠帶制度延伸為區分社會等級的方式。
成年禮的代稱
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女子十五歲行“笄禮”,統稱“冠帶”,标志成年并獲社會認可。
代指文明國家
如《韓非子》中“冠帶之國”指遵循禮教、文化昌盛的國家。
五行十二長生狀态
在八字命理中,“冠帶”為天幹對應地支的得氣狀态,象征初成與積極發展。如甲木冠帶在丑,類比弱冠青年,雖未強盛但具潛力。
命理吉兇象征
冠帶主喜慶與小成,命帶此象者多性格樂觀,易遇貴人提攜,事業漸進。
冠帶的核心含義圍繞服飾禮儀展開,并衍生出身份象征、命理概念等。若需進一步了解特定領域(如八字),可參考來源。
哀弦本賞鼈靈布襪青鞋才魚車脂充腸慈躬戴氣丹竅發箭奉勑黼國黻家綱目閣淚寒飙含樞紐好為事端花貌蓬心火險劍化交瘁儌遮近午肌劈理解九宮十三調拘耆揆文奮武聊浪詈侮輪膏鹿皮夾馬夫滿布門頰面質珉砆内供奉片羽吉光遷善塞違趬悍其程乞歸養筇枝群紀髯蛇三青子沙埚沙鳁聖壽身星時夏隨風倒舵痛殺殺頭暈目眩突何吳牛喘月無需橡膠樹諧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