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腸的意思、充腸的詳細解釋
充腸的解釋
猶充饑。《淮南子·齊俗訓》:“貧人則夏被褐帶索,含菽飲水以充腸,以支暑熱。” 唐 杜甫 《發秦州》詩:“充腸多薯蕷,崖蜜亦易求。” 唐 白行簡 《李娃傳》:“行路鹹傷之,往往投其餘食,得以充腸。”
詞語分解
- 充的解釋 充 ō 滿、足:充足。充實。充分(坣 )(.足夠;.盡量)。充沛。充裕。 填滿,裝滿:填充。充滿(.填滿,布滿;.充分具有)。充耳不聞。充電。汗牛充棟。 當,擔任:充當。充軍。 假裝:冒充。充數(?)
- 腸的解釋 腸 (腸) á 人或動物内髒之一,呈長管形,主管消化和吸收養分,分“大腸”、“小腸”等部:腸子。腸衣。肝腸寸斷。羊腸小道。腦滿腸肥。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充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充饑”,指通過進食緩解饑餓感。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字面理解:“充”指填滿、滿足,“腸”代指消化器官,字面可理解為“填滿腸胃”。
- 實際用法:在古籍中多作比喻,表示用食物果腹,維持基本生存需求。
2.古籍出處與例句
- 《淮南子·齊俗訓》:“貧人則夏被褐帶索,含菽飲水以充腸。” —— 描述窮人用豆類和水充饑。
- 杜甫《發秦州》:“充腸多薯蕷,崖蜜亦易求。” —— 以薯蓣(山藥)等食物充饑。
- 白居易《松齋自題》:“充腸皆美食,容膝即安居。” —— 表達簡樸生活中食物帶來的滿足感。
3.用法特點
- 文學性詞彙:多見于古典詩文,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偶見于書面語或仿古語境。
- 情感色彩:常隱含生活困頓或安貧樂道的意境,如韓偓詩句“藜藿充腸苎作衣”。
4.現代延伸
- 造句示例:如“素湯米飯,蒸卷饅頭,盡皆可口,真足充腸”(形容簡單食物足以飽腹)。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現代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學集注。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充腸
充腸(chōng cháng)是一個成語,意為充滿肚腸,形容非常饑餓。
拆分部首和筆畫
充腸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肉,拆分筆畫是8畫。
來源
充腸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西京雜記·元首司馬成公伏梧圖則》:“梧飛同充腸也,登仙亦登仙也。”
繁體
繁體字為「充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漢字寫作「充腸」,腸為大腸的意思。
例句
他餓得肚子充腸,無法再堅持下去。
組詞
充盈、充饑、心腸、饑腸辘辘。
近義詞
饑腸辘辘、餓肚子
反義詞
心滿、吃飽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