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詈罵侮辱。《荀子·正論》:“今俳優侏儒狎徒詈侮而不鬭者,是豈鉅知見侮之為不辱哉!”《隋書·張威傳》:“ 三王 初閉壘不戰, 威 令人詈侮以激怒之, 三王 果出陣。”
“詈侮”是由“詈”(lì,意為責罵)和“侮”(wǔ,意為侮辱)組成的複合詞,指通過惡毒的語言對他人進行辱罵和貶低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詞強調用言語攻擊并侮辱他人,通常帶有惡意,目的是貶低對方人格或尊嚴。例如《荀子·正論》提到“俳優侏儒狎徒詈侮而不鬭”,即通過辱罵侮辱來激怒他人。
曆史用例
現代意義與警示
這種行為不僅違背道德規範,還可能涉及法律問題(如侮辱罪)。現代社會中,文明交流與尊重他人是基本準則,需避免此類言行。
相關詞彙辨析
總結來看,“詈侮”是兼具辱罵與侮辱雙重含義的詞彙,常見于古代語境,現代使用較少,但對其理解有助于認識語言暴力的危害性。
《詈侮》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思是辱罵、羞辱、侮辱别人的行為或言語。這個詞在日常生活中用來描述對他人進行惡意攻擊或貶低的行為。
《詈侮》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的「詈」的部首是「言」,它的總筆畫數是13;「侮」的部首是「人」,它的總筆畫數是9。
《詈侮》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早在古代漢語中就有了類似的詞語。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詈侮」,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詈」的寫法多樣,如「謣」、「櫚」等。而「侮」的寫法也有一些變體,例如「館」、「侮」等。這些寫法在現代漢字中已經不再使用。
1. 在辯論中使用詈侮的言辭是不禮貌的行為。
2. 他因為受到詈侮而感到沮喪和傷心。
3. 請避免使用詈侮的語言與他人交流,以維護和諧的社會關系。
組詞:誹謗、诽謗、謾罵、辱罵。
近義詞:咒罵、侮辱、辱罵、诋毀。
反義詞:褒獎、表揚、贊美、尊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