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罆底”。一种瓷质套料鼻烟壶。 周继煦 《勇卢闲诘评语·说壶》:“罆底者,乃套各色餘料之沉底者,并为一罆烧成,故色涅五采斑烂,坚密沉艳。色虽杂而不混,似五色玛瑙,极不易得。”
从汉语词典及专业应用角度,"罐底"的含义可拆解如下:
字面含义
罐:指口大腹深的盛物器皿,多为陶瓷或金属材质(如陶罐、铁罐)。
底:物体最下的部分。
罐底即容器的底部区域,是支撑内容物并直接接触承载面的结构部分。
来源: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底"为"物体的最下部分"(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84页)。
功能延伸
在工业语境中,罐底需具备密封性(如食品罐头)或承压能力(如化工储罐),其设计直接影响容器的安全性与寿命。
来源:
《机械工程名词》将容器底部结构列为承压部件设计规范(科学出版社,2003年)。
资源耗尽象征
俗语"吃到罐底"比喻物资即将用尽(如"粮仓见罐底")。
来源:
《汉语大词典》收录"罐底"隐喻用法,例证见民间谚语(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卷10第1123页)。
隐藏价值指向
"掏罐底"指挖掘被忽视的剩余价值(如老酱缸底部的陈年酱料)。
来源:
民俗学者曲彦斌在《中国典当史》提及传统酿造业对"罐底余料"的再利用(九州出版社,2007年)。
食品工业
罐头底部常标注生产信息,需符合《GB 7718-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标识规范。
来源: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实施指南(中国质检出版社,2012年)。
化工容器
储罐底部需焊接加强环防止变形,执行《NB/T 47003.1-2009 钢制焊接常压容器》标准。
来源:
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行业标准释义(新华出版社,2010年)。
“罐底”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具体使用场景区分:
特指鼻烟壶工艺(主要含义) 指一种清代特有的瓷质套料鼻烟壶制作工艺。其特点是将烧制过程中沉积在窑罐底部的多种彩色余料混合烧制,形成色彩斑斓、质地紧密的纹理,类似五色玛瑙。这种工艺成品因色彩层次丰富且不易混杂,被视为珍贵藏品。
比喻性含义 在非专业语境中,可引申为“事物的最底层或最基础部分”,例如形容人或事物的最低点,或强调核心要素。但此用法在古籍和权威词典中较少见,更多是现代口语化延伸。
扩展说明:鼻烟壶“罐底”工艺记载于周继煦《勇卢闲诘评语·说壶》,因烧制时色料自然沉淀形成独特纹理,成品率极低,现存实物多见于清代宫廷文物。
白熊宝篆猋急鼈爪鼻山根舶船晡夕呈稿骋娱痴话驰掩盗儒盗铸电视专题片雕印低敛蛾傅法币风紧扶苏顾视黄馘互词骄惑积翠池迥乎不同久淫款式匮少魁梧奇伟腊八蒜两旁辽僻六腑龙蟠虎踞録目马笠盲文没巴臂妙绝时人民生涂炭偏执怯官期集钱倾身沁緑勤恤趋操曲台攘头软蛋如释重负三星约商胡神世师尊帷裳文巧乡风斆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