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灌畅 ”。古代祭祀的一种仪式。把黑黍和郁金草酿成的香酒浇在地上,求神降临。《诗·大雅·文王》“祼将于京” 毛 传:“祼,灌鬯也, 周 人尚臭。” 汉 班固 《白6*虎通·考黜》:“玉瓚者,器名也,所以灌鬯之器也。以圭饰其柄,灌鬯贵玉气也。” 汉 王充 《论衡·异虚》:“夫畅草可以炽酿,芬香畅达者,将祭,灌畅降神。”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灌鬯汉语 快速查询。
“灌鬯”是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专有名词,由“灌”和“鬯”两部分构成。
字义解析
仪式内涵
灌鬯是周代“祼礼”的核心环节,通过将鬯酒浇灌于地,以香气通达神灵,表达对祖先或天地的敬意。此仪式多见于《礼记·郊特牲》等文献,象征人与神明的沟通。
文化功能
灌鬯兼具降神与祈福的双重意义。《尚书·洛诰》记载“以秬鬯二卣,曰明禋”,表明其用于重大祭祀活动,具有净化仪式空间、祈求祥瑞的作用。
引用来源:
“灌鬯”是中国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一种重要环节,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在祭祀时,主祭者将鬯酒浇灌于地,通过酒香传达敬意,祈求神灵降临。这种仪式称为“灌鬯”或“灌畅”,《诗经》《白虎通》等文献均有记载。例如《诗经·大雅·文王》提到“祼将于京”,汉代毛亨解释“祼”即“灌鬯”。
仪式中使用“玉瓒”(以玉装饰的勺子)舀取鬯酒,再倾注于地。汉代王充《论衡》提到,灌鬯前需用畅草(郁金草)酿制酒液,以增强香气。
灌鬯最早见于周代礼制,后世逐渐简化,但核心“以酒降神”的理念延续至汉代。
如需具体文献出处或更多细节,可参考《诗经》《白虎通·考黭》等原文,或查看上述搜索来源。
白森森雹葖宝靥残荒惨烈岑参重光摴蒲存诚醋娘子挫抑大觉金仙诞布刀勅登高望远法科瓜连鬼弹故历怀抚圜狴阛衢画箑化言娇稚即或旌旒开店老奴两败磷乱犂扫乱溺漫识马嵬袜模枋年老体弱辟匿蒲社芡粉千里逢迎弃材骑操岂钜色拉伤脑筋胜出生烹诗窖子石枰式乾水蛆蜀客顺辞肃服素肌铁刃晩稼相需些子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