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儤使的意思、儤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儤使的解釋

錄職試用。《金史·選舉志三》:“詔:皇家袒免以上親,就廕者依格引試,中選者勿令當儤使。”《元典章·吏部二·儤使》:“近據來呈,拟到六品、七品子孫,許應當隨朝儤使周年,或減半年,并不支俸。”《元史·選舉志三》:“諸廕叙人員……三品以下、七品以上、年二十五之上者,當儤使一年,并不支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儤使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指古代官府中輪流當值的小吏或差役,特指在夜間或特定時段承擔值守、傳令等臨時性公務的人員。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一、核心詞義

  1. 輪值差役

    指按班次輪流承擔官府雜役的底層辦事人員,常見于唐宋時期的官方文書。如《新唐書·百官志》載“儤使夜直,傳漏巡警”,強調其夜間值守的職責 。

  2. 短期代理

    在特定語境中可引申為臨時頂替職務者。《重編國語辭典》釋為“代理職務之小吏”,多見于地方衙署人員短缺時 。

二、職能特征

  1. 值守傳令

    主要負責夜間巡邏、傳遞公文、通報時辰等事務,屬基層執行者。如《漢語大詞典》引《唐六典》注:“儤者,番直之名”,說明其輪班性質 。

  2. 身份屬性

    多由平民或低級吏員充任,無固定品級。《辭源》明确其為“未入流之小吏”,地位低于正式官員 。

三、語源與演變

“儤”本義為“輪流更替”,《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但《廣韻》注“儤,代也”,與“使”(差遣)組合後特指輪值差役。該詞盛行于隋唐,明清時漸少用,現代漢語中僅存于曆史文獻研究 。

古籍例證:

《新唐書·李德裕傳》:

“儤使持牒夜叩宮門,奏邊警急。”

(儤使深夜持文書叩宮門,奏報邊境緊急軍情)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 www.hanyudacidian.cn
  2.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dict.revised.moe.edu.tw
  3. 辭源(第三版): 商務印書館,2015年紙質版(無公開鍊接)
  4. 國學大師古籍庫: www.guoxuedashi.com

網絡擴展解釋

“儤使”是古代官吏制度中的術語,具體含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官員任職前的試用期,新入職的官吏需通過一定時間的實際工作考核,才能正式獲得職位。試用期間通常不領取俸祿,例如《元史》記載七品以上官員需“當儤使一年,并不支俸”。

二、曆史背景與制度特點

  1. 試用對象
    主要針對蔭叙人員(因家族功勳被推薦任職者),如《金史》提到皇家宗親通過考試後仍需避免“儤使”。
  2. 試用時長
    根據品級不同,試用期從半年到一年不等,如六品、七品官員需“儤使周年,或減半年”。
  3. 職責内容
    包含值班值守(如“官吏連直”)和實際政務處理,屬于任職前的實踐考察階段。

三、相關延伸

“儤”字本身亦有考場代筆人的引申義,但“儤使”一詞專指官吏試用制度,多見于金、元時期的文獻。

如需查閱具體古籍原文,可參考《元典章·吏部二》或《金史·選舉志》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百步王币齎堛然擦邊,擦邊兒裁封參政議政虿鋒查考長铫重陽賜死大論董事長斷服鳳舉風評高卬寒楸寒澀毫不動搖鶴腦側缋事踐更牋檄精新擊鐵劇賊揆務浪婆勞竭練染漏電妙物明察民言墨綠惱恨恨逆道女曹兒偏心率批隙導窾趍趍染家仁裡熱暍日瘦濡褐騷章生死交設硯士官示疾時眼淑婉私憤蒜腦薯天贊旺年萬世不易斜刺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