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r;impede;hinder] 防礙
令監司與仗家引對,不得關礙。——《新唐書·顔真卿傳》
(1).妨礙;阻礙。 唐 顔真卿 《論百官論事疏》:“臣聞 太宗 勤於聽覽,庶政以理,故著《司門式》雲:‘其有無門籍人有急奏者,皆令監門司與仗家引對,不許關礙。’所以防壅蔽也。”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裡事·倪文正公與弟獻汝二書》:“惟雲此事心本無愧,人亦共明,即不早奏聞,亦無關礙。” 聶绀弩 《壁畫》:“他們是那樣快樂,自由,那樣彼此毫無關聯,也毫不關礙,簡直就像到了無政府主義的理想鄉一樣。”
(2).涉及,牽連。《元典章·刑部十·贓罰》:“今後那般尋出來的錢物,您每追出來底您根底有者,關礙人衆的,中書省尚書省樞密院官人每追下呵,分付與您們,您們收拾下呵數目,我根前奏者。”
關礙是漢語中的複合動詞,由“關”和“礙”兩個語素構成,表示事物之間因關聯或限制而産生的阻礙。《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定義為“妨礙;阻礙”,強調對事物正常發展或流程的幹擾。例如:“制度漏洞若未及時修補,恐成未來改革之關礙。”
從詞源角度分析,“關”本義為門闩,引申為“牽連、關系”(《說文解字》),而“礙”原指石塊阻塞道路,後泛指阻隔(《漢語大詞典》)。二者結合後,詞義側重因内在關聯性導緻的複雜障礙,如政策矛盾或利益沖突,與單純物理阻礙的“妨礙”形成語義差異。
典型用法常見于書面語,多描述抽象事物受阻,如:“部門權責不清,關礙了整體協作效率。”在古漢語中亦用于表達關鍵性障礙,如《朱子語類》中“此是學問大關礙處”,突顯其重要性。
“關礙”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uān'ài,其核心含義為妨礙、阻礙。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
指對事物或行為形成障礙,使其無法順利進行。例如《新唐書·顔真卿傳》中記載:“令監司與仗家引對,不得關礙。”,意為要求官員在奏事時不得因程式阻礙緊急事務。
詞性
動詞,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文獻中。
曆史用例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描述抽象阻礙時仍可見,如“關礙他人”“對公司信譽大有關礙”。
“關礙”主要用于描述對事物進展的阻礙,常見于曆史文獻和正式語境。其結構為并列式(關+礙),強調雙重阻礙的意味。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或翻譯示例,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白脫油半青半黃崩壞畢老成襲趁涼道弟稱兄點名豆蔬峨峨湯湯墳庵風鏟傅别福柄幹枉格竹怪僻寡信輕諾回歸悔婚劍跗講舍腳力人角藝景升牛浄室妗娘九等砬礘棱棱栗栗靈署羅曼蒂克盧醫門尹滅貼莫斯科公國炮祭盆盎千瘡百痍千古鏒金權幸唼唼神人十惡不赦樞鬥水銀浸碎職湯參踢嚓咯嚓退厚托派外使萬石君無禮喏五蜀仙呗仙桃西華信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