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hrough the ages]∶指久遠的年代
千古風流人物。——宋· 蘇轼《念奴嬌·赤壁懷古》
千古江山。——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
縱有千古。——清·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成為千古罪人
(2) [forever]∶永遠地
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周6*恩6*來
千古奇聞
(3) [eternal repose]∶婉辭,哀悼死者,表示永别或永垂不朽。多用于挽聯、花圈等的上款
(1).久遠的年代。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睢水四》:“追芳昔娛,神遊千古,故亦一時之盛事。” 唐 李白 《丁都護歌》:“君看石 芒 碭 ,掩淚悲千古。” 宋 王安石 《金山寺》詩:“誰言 張處士 ,雄筆映千古。” 清 昭槤 《嘯亭續錄·王西莊之貪》:“貪鄙不過一時之嘲,學問乃千古之業。” 朱6*德 《悼左權同志》詩:“ 太行 浩氣傳千古,留得 清漳 吐血花。”
(2).引申為具有長遠存在的價值。 清 趙翼 《瓯北詩話·杜少陵詩》:“自此以後, 北宋 諸公皆奉 杜 為正宗,而 杜 之名遂獨有千古。”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八:“ 南宋 諸名家,大旨亦不悖於 溫 韋 ,而各立門戶,别有千古。”
(3).指曆史知識。《初刻拍案驚奇》卷十:“胸中博覽五車,腹内廣羅千古。”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仙人島》:“ 王 初以才名自詡,目中實無千古。” 清 顧炎武 《哭陳太仆》詩:“早讀兵家流,千古在胸臆。”
(4).死的婉辭,表示永别、不朽的意思,常用于挽聯、花圈等的上款。《新唐書·薛收傳》:“卒,年三十三。王哭之慟,與其從兄子 元 敬 書曰:‘吾與 伯褒 共6*軍旅間,何嘗不驅馳經略,款曲襟抱,豈期一朝成千古也。’” 宋 葉適 《贈夏肯甫》詩:“忽傳千古信,虛抱一生疑。” 清 沉濤 《瑟榭叢談》卷下:“嘗慨志乘失修,義烈事多湮沒弗彰,得 子文 此詩,兩僕千古矣。” 巴金 《寒夜》二九:“上款寫‘ 又安 先生千古’,下款寫‘一中書局挽’。”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千古漢語 快速查詢。
"千古"一詞在漢語中承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與時間意象,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維度解析:
時間維度
指悠遠漫長的歲月,常形容跨越朝代的曆史縱深。如"千古風流人物"(蘇轼《念奴嬌·赤壁懷古》),強調時間永恒性。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千古"為"長遠的年代"。
空間維度
引申為不朽的價值或影響,如"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即追求精神永存。
來源:《漢語大詞典》收錄"千古"喻指"不朽",用于贊頌功業或德行。
字義溯源
"千"為虛指數目極多,"古"指久遠年代(《說文解字》釋"古"為"故也")。二字組合最早見于《漢書·禮樂志》"流衍千古",表時間綿延。
來源:王力《古代漢語字典》對"古"的考釋。
語義擴展
魏晉後漸生"不朽"義,如《世說新語》評嵇康"千古絕唱",賦予文化永恒性。
來源:袁行霈《中國文學史》論魏晉文人精神追求。
挽聯語境
"千古"作悼詞敬語,如"某某先生千古",寄托永志不忘之意。此用法定型于明清殡葬文化。
來源:《中國民俗大典》載喪葬禮儀用語演變。
曆史評價
"功過千古"等表述暗含曆史長河的檢驗,體現傳統史觀中的時間審判意識。
來源:錢穆《國史大綱》論中國曆史評價體系。
"千古"凝結中國人對時間循環性與精神不朽的雙重認知,如杜甫"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揭示物質短暫與精神永恒的辯證關系。
來源: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論"天人合一"時空觀。
權威參考依據: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
- 王力.《古代漢語字典》. 中華書局, 2000.
-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 鐘敬文.《中國民俗大典》.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5.
- 錢穆.《國史大綱》. 商務印書館, 2013.
-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5.
“千古”一詞的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具體如下:
時間概念
指久遠的年代,常用來形容跨越時空的宏大曆史背景。例如:
引申意義
表示事物具有長遠存在的價值,如文化、精神等。例如:
婉辭用法
哀悼逝者的委婉表達,常見于挽聯或花圈,如: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文獻參考,可查看來源網頁。
白撰賓鐵不敢當徹頭徹尾除免辭秩大老達禮東羌鬥折蛇行斷科發焦芳情犯霧露匪薄豐彩奉時高樓寨之戰疙童好說話荷屋齁寝甲館降祥蹇塞節流佶傈勁秋僅事舅公救撲居然空發庫侖定律樂昌破鏡練帶兩面印靈廛麗淫冒涉楠榴内隸嗆喀前阃栖遯青籞窮荒絕徼羣丑驲丞三頂拐山邸拭抹殊科隨意投冠蛻脫文工團勿忸于無所不可閑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