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表的意思、國表的詳細解釋
國表的解釋
一國的表率。《三國志·魏志·陶謙傳》“﹝ 趙昱 ﹞以忠直見疏”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吳 謝承 《後漢書》:“﹝ 趙昱 ﹞舉孝廉,除 莒 長,宣揚五教,政為國表。”
詞語分解
- 國的解釋 國 (國) ó 有土地、人民、主權的政體(古代指諸侯所受封的地域):國家。國土。國體(a.國家的性質;b.國家的體面)。國號。國度(指國家)。國策。國情。國法。國力。國防。國威。國寶(a.國家的寶物;
- 表的解釋 表 (⑤錶) ǎ 外部,外面,外貌:表面。外表。儀表。表象。表層。表皮。 顯示:表示。表态。表征。表達。表露。表演。表情。略表心意。 中醫指用藥物把感受的風寒發散出來:表汗。 分類分項記錄事物的文件:
專業解析
“國表”的漢語詞典釋義及文化解析
“國表”一詞在漢語中屬于複合詞,其釋義需結合字源、曆史語境及典籍用例綜合分析:
-
字義解析
- “國”指代國家、邦國,引申為中央政權或最高統治範圍。《說文解字》釋“國”為“邦也”,強調其政治實體屬性。
- “表”本義為外衣,後衍生為标志、标準、表彰等含義。《爾雅》注“表,顯也”,指對外彰顯或确立典範。
-
曆史詞義
- 古代禮儀制度:指國家頒布的典範性儀制或标識。如《禮記·王制》載“國表,謂國都之标識”,特指都城方位的标志物。
- 表彰功勳:作動詞時,表“國家公開褒揚”,如《漢書·武帝紀》中“國表忠烈”指朝廷嘉獎忠臣。
- 諸侯表率:周代文獻中,“國表”亦指諸侯為封國樹立的行為準則,如《周禮》注“諸侯為國表,以率四方”。
-
現代語義擴展
當代漢語中,“國表”多用于特定語境:
- 指代“國家級表彰”,如“國表人物”即受中央政府嘉獎的模範代表(參考《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 在學術領域,偶見“國表”作為“國家表述”的簡稱,用于政策或文化研究(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期刊)。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 《禮記譯注》(中華書局)
- 《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國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傳統解釋:指“一國的表率”,即在國内具有典範作用的人物或事物。例如《三國志》中提到的趙昱因推行教化、政績突出,被贊為“政為國表”。
- 現代引申: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國家形象或聲譽在國際上的代表”,但此用法未見于古籍。
2.詞源與出處
- 最早出自《三國志·魏志·陶謙傳》裴松之注引謝承《後漢書》,原文為:“宣揚五教,政為國表”,描述趙昱通過推行儒家倫理成為國家典範。
3.使用場景
-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正式語境,強調個人或政策對國家治理的示範作用。
- 現代語境中若使用“國際代表”含義,需結合具體上下文,避免與傳統釋義混淆。
4.近義詞與反義詞
5.注意事項
-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為罕見,常見于古籍或學術讨論。若需表達“國家象征”,更推薦使用“國徽”“國旗”等明确詞彙。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三國志》原文或權威曆史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版弼教並悉賓語踣鉄彩旗唱漏長思潮鼓寵子戴月當該雕镂藻繪低攲斷屠日貳辭反對概念燔書坑儒風岸灌澡橫帳宏觀呼庚呼癸回镳肩轝架言介事九天九地巨偉昆明湖勞保棱睜神斂收荦荦确确莫教乜嬉排棄乾軸器長七事家染神亂志柔愛散外深銜睡意肆夏燧石蓑衣裙陶家剔抽秃刷同好氃氋屯候讬陀僞錢為所欲為五虎無針難引線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