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屠日的意思、斷屠日的詳細解釋
斷屠日的解釋
唐 律停止執行死刑的日子。 清 錢大昕 《廿二史考異·唐書五·刑法志》:“凡斷屠日及正月、五月、九月不行刑。斷屠日謂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也。”
詞語分解
- 斷的解釋 斷 (斷) à 長形的東西從中間分開:斷裂。斷層。斷面。截斷。斷腸。斷魂。斷線風筝。 不繼續,禁絕:斷糧。斷水。斷炊。斷奶。斷檔。斷流。斷種(弉 )。斷交。斷片。斷續。斷子絕孫。 判定,決定:判斷。診
網絡擴展解釋
“斷屠日”是中國古代法律中的特定日期,特指唐代及後世部分朝代規定停止執行死刑的日子。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斷屠日源于唐代律法,指每月固定禁止執行死刑的日期。其名稱中的“斷屠”本意為禁止屠宰牲畜(),但在法律語境中引申為停止死刑。
二、具體日期
根據《唐書·刑法志》記載,每月以下10天為斷屠日:
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這些日期多與佛教齋戒日或傳統節氣相關。
三、法律背景
- 適用範圍:斷屠日與正月、五月、九月共同構成“禁刑期”,期間不得行刑。
- 曆史依據:清代學者錢大昕在《廿二史考異》中明确考證了唐代這一制度。
四、延伸含義
“斷屠”一詞本身包含兩層含義:
- 日常禁止屠宰(如皇帝誕辰等特殊日子的禁屠令);
- 法律層面的死刑暫停,即“斷屠日”的狹義用法。
五、文化關聯
該制度體現了古代“天人感應”思想,通過順應自然節律與宗教習俗來規範刑罰,反映了傳統法律與倫理、信仰的結合。
如需進一步了解唐代法律體系或具體案例,可查閱《唐律疏議》等典籍,或中提到的《廿二史考異》。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斷屠日這個詞是指在曆史上特定的某一天,被認為是屠殺、暴行或殘酷行為的日子。它的含義暗示了具體的事件或行為對于社會、個人或者特定群體來說具有極其惡劣的影響。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拆分部首:斷屠日的部首為“辵”(辶)和“屠”(屮)。
- 筆畫:斷屠日共有13畫。
來源:
斷屠日一詞起源于中國古代文化,具體的來源可能有多種解釋。它可能與曆史上某些重大事件、屠殺、暴行或殘暴之舉有關。由于具體的來源暫無确定答案,斷屠日可以理解為一種表示殘酷和暴行的象征性詞彙。
繁體寫法:
斷屠日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斷屠日」。
古時候漢字寫法:
斷屠日在古代漢字中并無固定寫法,因為它是一個相對較新的詞彙。然而,可以參照相關字形和意義,推測它可能以類似的形式被表達出來。
例句:
1. 在那個斷屠日,無辜的人們遭受了無盡的苦難。
2. 這個國家永遠不能忘記過去的斷屠日,以免再次重蹈覆轍。
組詞:
斷廟、斷壁、屠城、屠宰、斷祿、斷絕
近義詞:
屠殺、殘暴、暴行、*********、暴虐
反義詞:
和平、寬宏大量、仁慈、寬容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