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樂章名。《周禮·春官·大司樂》:“王出入則令奏《王夏》,屍出入則令奏《肆夏》,牲出入則令奏《昭夏》。” 鄭玄 注:“三夏,皆樂章名。”《左傳·襄公四年》:“ 穆叔 如 晉 ,報 知武子 之聘也, 晉侯 享之。金奏《肆夏》之三,不拜。”《淮南子·齊俗訓》:“古者非不知繁升降槃還之禮也,蹀《采齊》、《肆夏》之容也,以為曠日煩民而無所用,故制禮足以佐實喻意而已矣。” 漢 揚雄 《劇秦美新》:“式軨軒、旂旗以示之,揚和鸞、《肆夏》以節之。”
(2).泛指宴飲、迎送賓客之樂。 唐 王勃 《乾元殿頌》序:“神禽率舞,光浮《肆夏》之軒;瑞鳥相鳴,響葉鈞天之樂。”參見“ 九夏 ”。
“肆夏”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文獻語境。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析:
起源與用途
“肆夏”是周代禮儀中的樂章名稱,主要用于宮廷儀式。據《周禮·春官·大司樂》記載,不同場合需演奏不同樂章:王出入時奏《王夏》,屍(祭祀時的神主象征)出入時奏《肆夏》,牲(祭祀用的牲畜)出入時奏《昭夏》。
文獻例證
《左傳·襄公四年》提到,晉侯宴請穆叔時演奏《肆夏》,但穆叔未按禮制回應,側面反映其莊重性。
唐代以後,“肆夏”逐漸擴展為宴飲或迎送賓客的雅樂代稱。例如王勃《乾元殿頌》中描述“神禽率舞,光浮《肆夏》之軒”,即用此意。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肆夏”指“夏季四個月”或“炎熱夏季”,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讀,建議以古代文獻含義為主。
“肆夏”的核心含義為周代禮儀樂章,後衍生為雅樂代稱。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周禮》《左傳》等原始文獻,或參考滬江線上詞典等專業釋義。
肆夏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含了“肆”和“夏”兩個字。
“肆”的部首是“⺮”,它的字形由“⺮”和“四”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2。
“夏”的部首是“夊”,它的字形由“夊”和“古”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9。
“肆夏”一詞源于古代,它的意思是“四處夏天”。在古代,肆夏指的是夏天的四個季節,表示整個夏季的意思。
由于夏天通常氣溫較高,人們在夏季喜歡四處遊玩和度假,因此稱夏季為肆夏。
“肆夏”的繁體字為“肆夏”,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古代,肆夏的寫法可能包含了一些變異。不過,在現代漢字中,肆夏的寫法基本上保持不變。
1. 暑假是孩子們肆夏遊玩的時光。
2. 在肆夏中,人們喜歡到海邊度假。
肆夏并不常用于組詞,通常作為一個獨立的詞語使用。
肆夏的近義詞可以是“夏日”、“盛夏”等,它們都表示夏季的意義。
肆夏的反義詞可以是“肅冬”,指的是冬季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